智房网 > 楼市资讯 > 城市文化 > 福建 > 福州 > 福州文化特点

福州文化特点

2013-07-31 16:55:40发布者:网络

具有包容性,含蕴各个时期、各种地域文化。从王审知招纳中原士人,建四门学以“教闽中秀士”。历代收容大量南下入闽的士人与百姓。到近代“五口通商”后,吸收域外文化,船政学堂开始引进西学,派出留学生,直接向西方学习,从而培养出许多现代化人才,开创现代科技、文化、教育、工业与军事之先河。
发挥“开先”作用。各个时期福州在文化、学术和政治方面,在全省乃至全国发挥过开风气之先的作用。从昙石山文化开启福建文明,闽族文化开始发展的新时期。无诸建立闽越国,与汉廷保持良好关系,把北方汉族文明引入福建,发展起繁荣的闽越文化。唐代,福州观察使李椅、常袞重教兴学,使“缦胡之缨,化为青衿”。“闽人知学”由此而始。王审知做“开门节度使”,实行“保境安民”政策,发展福建经济、贸易、文化、教育,为福建社会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宋初,福州“海滨四先生”(陈襄、郑穆、陈烈、周希孟、),接受和传播理学,为“闽学”在福建的崛起奠定基础(其后遂有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继承理学传统,加以弘扬与集成),开启学术思想的先河。近代从林则徐开始,开眼看世界,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沈葆桢创办船政学堂,培养出一大批开风气之先的人才,在军事、科技、外交、翻译、教育等方面都做出开创性贡献。严复翻译、发表“天演论”和西方“八大名著”,在中国点燃民主与科学的现代文明之火,在思想界产生振聋发聩的影响,引起中国人的觉醒,为其后的变法维新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提供理论武器,奠定思想基础。在新文化运动中做出重要贡献、产生巨大影响的,还有庐隐、林徽因和冰心三女杰,以及其他著名的文化人。陈宝琛、陈衍、郑孝胥、林纾等人,倡导“同光体”诗词,在近代诗歌发展史上产生重要影响,首创诗钟(折枝诗)体裁,影响全国各地。鼓吹革新、倡行新学、投身革命,在近代中国社会改革运动中充当旗手的有林旭、林觉民、林白水、方声洞、郑祖荫等人。
士人文化占主导地位。福州作为福建省会,广聚文人学士、达官贵人,因而科举教育繁盛,传统文化占据主导地位,儒家思想深入于豪门大姓的宗族文化传统之中。自唐宋以后,福建文风鼎盛。宋代出现“路逢十客九青衿”,“巷南巷北读书声”的兴盛局面。科举文化发达,福州进士人数居全省之冠。坊巷文化充分表现福州上层人士的性格与追求:诗礼传家、读书仕进、设塾藏书、讲学著述、留学出仕、园林选胜、诗友唱和、大姓联姻,可见斯文胜概。
名人效应突出。古代有众多读书人考进士,中状元,为官作宰。宋代以后,理学兴盛,一些学者追随朱熹,阐扬闽学,产生许多理学大家与传人。晚清时期,士人或以文学相聚,讲论诗文;或入仕途,竞相发达;或为船政事业,团结提携。在反清民主革命中,也是以同学、师生、家庭(家族)、同乡关系,声援提携,形成群体力量,共同奋斗。或通过大姓联姻、名人结亲,形成重要社会关系,声气相求,壮大声势。许多先驱人物为维新、革命,为理想、主义而慷慨献身,从容就义。值得注意的是,福州突显的才女现象,自晚清以来,至民国时期,大家闺秀、名门望族中多出知书达理、眼界宽宏、理想高远的知识女性,她们的文学成就与卓著声名,为福州增添光彩。



免责声明:本图文及视频内容为智房网用户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智房网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智房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点击进入福州城市专题 获得更多福州置业资讯

相关资讯

福州城市专题

福州(Fuzhou),简称“榕”,位于福建东部、闽江下游沿岸,是福建省会、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东南沿海、台海地区最大都市,是我国重要的对外开放城市之一。福州于公元...[福州城市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