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房网 > 楼市资讯 > 城市文化 > 河北 > 秦皇岛 > 秦皇岛民间文艺

秦皇岛民间文艺

2010-03-29 17:12:51发布者:网络

【传说故事】传说景观传说在秦皇岛的民间故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万里长城、北戴河、山海关、黄金海岸、碣石山、天马山、九龙山、祖山、背牛顶、悬阳洞、青龙河等,都有许许多多优美动人的传说。此外,还有一些以地形、地物为特征命名的地名传说,以姓氏和地形地物等特征组合成的复合型地名传说等,《秦皇岛的传说》、《孟姜女的故事》最为著名。
【歌谣】秦皇岛的劳动歌谣多为各种劳动号子,这些劳动号子,有的有调有词,有的有调无词,有的无调无词仅是一种节奏。有一些劳动歌谣是说唱劳动过程,或是在劳动中说唱的歌谣。时政歌谣是以时政为对象,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增加新的内容,数量大,流传快。仪式歌谣是民间婚丧嫁娶等活动的用语,使用率高,内容相仿。爱情歌谣有甜情也有苦情,甜情中主要表现对美好婚姻的渴望,对情人的思恋,情歌艺术感染力极强。生活歌谣大都取材于秦皇岛人民群众所熟悉的生活。丰富多彩的生活本身决定了这些歌谣生活气息浓烈,艺术性较高。
【地秧歌】地秧歌是秦皇岛、唐山一带农村广为流传的一种群众性很强的民间舞蹈。其历史比较集中的说法是兴于元代。晚清昌黎县人王作云首创“秧歌演戏”之后,以聂国和、宋阴村等为代表的第二代秧歌艺人创造了“出子秧歌”;民国年间以周国宝、周国珍、鲁凤春、张廉等为代表的第三代秧歌艺人又把地秧歌推向一个高峰。在当地人民心目中,“闹秧歌”是欢乐吉祥的象征。大杆唢呐是地秧歌主要伴奏乐器。虽然乐器比较单一,但它的能量很大,唢呐一响,花扇一扭,乐中有舞、舞中有乐,深受群众欢迎。
【太平鼓】太平鼓是流传在抚宁城关和南部、东部广大地区的一种民间舞蹈。因其鼓面书有“天下太平”而得名。根据鼓的造型和用料,尚有“扇鼓”、“单鼓”、“平鼓”、“羊皮鼓”等名称。太平鼓何时传入抚宁无从考证。太平鼓朴实无华,生活气息浓厚,简单易学,且道具制作简便,材料廉价,这些尤其受广大妇女喜爱。
【寸子秧歌】清末开始在青龙满族集居的地方流行。解放以后青龙县娄杖子乡前擦岭村仍保持这一民间艺术传统。寸子秧歌是根据清朝满族宫廷和民间生活加工改编而成。此外民间舞蹈还有猴打棒、高跷、射杆、抬杆、旱船、竹竿轿、中幡、狮子舞、霸王鞭、龙灯、太平跤等。
【鼓乐】鼓乐是秦皇岛广大群众极为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以唢呐为主,伴以一个堂鼓和一副小钹,较大的场面有时伴有笙、管、笛、胡琴等乐器。鼓乐艺人多是以父子相传,也有的是从小拜师从艺出徒的“手艺人”。鼓乐做为谋生的手段,在社会上成为一种行业。传统的鼓乐活动,是在红白喜事、逢年过节、庙会或喜庆的日子里进行。主要用于秧歌伴奏和大型庆贺性集会活动。婚丧嫁娶则很少演奏。秦皇岛民间鼓乐按乐曲分类可分为秧歌曲、汉吹曲、牌子曲、花史曲4大类。
【民歌】秦皇岛民歌从内容上可分为劳动号子、故事传说、情歌和抗敌民歌4类。演唱形式可分为秧歌调、单口唱、对口篇和表演唱4种。民歌的演唱也多用徵调式、转调曲子较少。演唱民歌运用卷舌音、嘟噜音、喉鼻音、控制音、补字音、滑音、装饰音和重尾音。
【民间剪纸】秦皇岛剪纸以抚宁、卢龙以北山区和青龙山区最为普遍,能者多为老年妇女。剪纸多用于贴窗花,表达农民的审美观念、丰收的喜悦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民间雕塑】有砖雕、石雕、木雕和泥雕,多为建筑物的装饰。砖雕、木雕多为浮雕、透花等。存各地古建筑物上雕刻的几何图案花纹,精美剔透,可见秦皇岛民间雕刻艺人精湛技艺之一斑。石雕佛像以昌黎五里营石佛洞(已毁)较为著名。泥雕多为庙宇塑造的佛像。流行于秦皇岛各地的彩塑(泥人、泥兽)相传始于唐代,初为殉葬用,以后逐渐变为玩具。
【印花布】秦皇岛俗称“麻花布”。其制作过程是先以硬纸板或驴、羊皮雕刻出麻花纹底板,平置于家织土白布上,再涂上特制的涂料,待涂料晒干后入染。染后将涂料刮掉,即成为色底白花纹的印花布。其特点是线条清晰,装饰性强,颇具地方特色。印花布多用于女子衣衫、包裹皮、门帘、被面、褥面等。
 



免责声明:本图文及视频内容为智房网用户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智房网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智房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点击进入秦皇岛城市专题 获得更多秦皇岛置业资讯

相关资讯

秦皇岛城市专题

秦皇岛,位于中国河北省东北部。因公元前215年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东巡至此,并派人入海求仙而得名,是中国唯一一个因皇帝尊号而得名的城市。现为为河北省省辖市,中...[秦皇岛城市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