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房网 > 楼市资讯 > 房产资讯 > 贵州 > 黔西南 > 兴义 > 打造山地旅游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打造山地旅游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2015-10-19 11:31:20发布者:网络

随着全民度假时代的到来,山地旅游成为温泉疗养、滨海度假之后又一个方兴未艾的领域。而在国内旅游发展乱象的背景之下,关于山地旅游发展模式的创新也成为业界热议的话题。
10月10日上午,由国家旅游局、国家体育总局、贵州省人民政府主办,贵州省旅游局、贵州省体育局、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承办的首届国际山地旅游大会在贵州兴义万峰林国际会议中心正式启幕。来自世界旅游组织(WTO)、亚太旅游协会(PATA)等国际旅游机构,美国、英国、法国、瑞士、西班牙、德国、日本、韩国、泰国、尼泊尔等39个国家和地区150余位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国家有关部委,境内外旅游管理机构、旅游企业、航空公司、金融及投资机构、主流媒体等近千名嘉宾齐聚贵州,共话山地旅游,探索山地旅游发展模式,推动中国乃至世界山地旅游发展。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纷纷表示,山地旅游需要创新发展模式,充分挖掘当地民族文化特色。而由于山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其保护性开发更是刻不容缓。


发展山地旅游需要新引擎
曾有区域研究专家指出,农耕文明时代平原最值钱,工业文明时代沿海最值钱,现在到了生态文明时代,山岳最值钱。山地资源是人类共有的宝贵财富,山地旅游契合人们崇尚自然、追求健康的愿望,正以超乎寻常的速度发展,已成为引领全球旅游业潮流的重要力量。
据亚太旅游协会(PATA)统计,目前,全世界旅游业当中有15%到20%的收入是来自于山地旅游,而山地旅游每年打造的总产值则在1000亿-1400亿美元之间。
“从目前的发展来看,我们山地旅游产品的同质化、体验度不够,资源利用不足和开发层次不高等问题也是比较明显的。山地旅游开发的盈利模式还不够多样化,更多还是依靠门票经济,怎么样更好地形成吃、住、行、游、购、娱、康体、教育等多样化收入模式是很重要的一个内容。” 旅游规划专家、中国旅游业“十二五”规划专家组组长刘锋表示,发展山地旅游需要有非常强的反城市化理念,与生态更好的互融。
“发展山地旅游的新引擎,综合起来将就是产品复合、业态多元、体验充分、效应最大化的一个综合发展模式。我们要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就需要有一套生态经济的思维,变传统的山地为一个度假地、养生地、休闲地和旅游地,需要有综合发展的思路,需要有一个产业链上下游贯通的联动发展思路,从传统的门票经济转换到真正围绕人们需求多样化的、丰富性的消费业态组合,从而更好的实现持续发展。”刘锋说。
法国参议院议员、萨瓦省地区部门副主任、尚贝里市副市长米歇尔?鲍瓦德从法国发展山地旅游的经验谈到:“山地并不仅仅是一个滑雪的场所,应该开发一些文化旅游项目,在一个确定区域范围内来划定一个山谷空间,也是一个实验区,能够让人们去发现新的文化和遗迹,以便能够安排和组织一个切入点来开发旅游项目,然后扩大到整个地区,这样一方面避免使山区出现贫富分化,同时也能避免因为旅游业过度发展而使当地居民离开这个地区,这些项目能够发展其他一些旅游业衍生产品,增加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保证回头率。”
“随着山地旅游优势的显现,相信会有更多的人来关注,我希望山地资源得天独厚的贵州在发展山地旅游的过程中,转变之前以商业诉求为先导、忽略人文品牌和客户体验的‘商客文’发展模式,在未来旅游发展和规划中,遵循‘文客商’的倒三角模型去构建顶层设计,以区域的人脉、地脉和文脉为根本,去塑造区域独特的文化魅力和人文价值,与游客建立情感上的联系,挖掘原生价值,创造新的契合价值,从而唤起本地游客和外来旅居者对区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最终实现商业价值的持续化升值。”国际旅游投资协会副会长梁上燕则表示。
而作为首届国际山地旅游大会的举办地,也是我国山地资源最为丰富的贵州,其相关政府负责人表示,为了将贵州建设成为世界知名的山地旅游目的地,在发展山地旅游的过程中将首先注重产品业态创新,大力发展健康养生、避暑休闲、度假疗养、山地运动、汽车露营、科普探险、修学旅行等新兴业态,加快打造重点景观和精品线路,千方百计把景点扩成景区,把景区连成线路,把珍珠串成项链;同时,更加注重提升文化内涵,推动山地旅游与民族文化、农耕文化、工业文化、城镇文化、建筑文化等深度融合,保护好山体、水体、林体等生态细胞和民族村寨、传统村落、特色建筑等文化元素,让自然与人文、传统与现代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此外,会更加注重配套服务,借助全面进入“高铁时代”和年底实现“县县通高速”的有利条件,着力构建“快旅慢游”交通体系和公共服务保障体系,提升山地旅游通达性、便捷性、舒适性。
保护性开发刻不容缓
在探索创新发展模式的同时,山地旅游发展中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备受关注。
“世界各地的人们现在都认识到山地的生态环境其实是比较脆弱的,为此,山地旅游一定要做好规划。如果游客太多,而规划又不好,设施跟不上的话,就会破坏当地环境。” 瑞士洛桑大学教授,世界旅游组织滑雪、山地旅游和冬季运动的资深顾问彼得.科勒表示,“我们不能去改变当地的环境,而是必须要去接受这个环境,因为你要改变一个环境成本代价太高,投资太高,而且破坏了山体资源,实际上对于后续旅游业的发展还是不利的。”
尽管如此,在山地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尤其在承担着市场需求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重任的情况下开发却是不可避免的。
“因为山地本身地形的限制,使得即使同一区域的居民也能有很多不同的特色,这种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实际上是旅游业非常重要的资源,如果我们可以在一些新的高速列车和道路的基础设施支持下进入这些地区的话,我们必须要考虑到适当地加以克制,如果游客在没有任何限制地在这种运输条件便利化情况下大举涌入这些地区的话,传统的遗产和传承可能就不能维持多久了。” 世界旅游组织荣誉秘书长、贵州旅游发展顾问弗朗西斯科?弗朗加利表示。
他同时提到,设施的完善和创新的成本是比较高的,这种投入对于一个城市来说,一开始可能并不一定能够带来明显清晰的投资回报。所以,这种投入不能过于冒进,否则这个模式很可能难以为继,到最后我们这个策略反而会有一个反效果,所以一定要在发展和保育之间做仔细的考虑和平衡。”
正是基于以上判断,首届国际山地旅游大会达成的《国际山地旅游贵州宣言》指出,山地资源的丰富性、多样性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泉,山地生态的复杂性、脆弱性告诫我们在发展的同时应树立道法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在规划、开发、管理等方面,应把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山地旅游参与者的环境意识。
“打造山地旅游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一个长期精耕细作过程,旅游业发展应该是可持续性的,应该是负责任的,在发展过程当中一定要保持谨慎,我想这些话的意义应该对接下来几代人都不为过。” 亚太旅游协会(PATA)前主席斯科特斯伯努表示。



免责声明:本图文及视频内容为智房网用户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智房网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智房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