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房网 > 楼市资讯 > 城市资讯 > 山西 > 临汾 > [喜迎十八大]立足优势打造品牌 文化民生惠沂蒙

[喜迎十八大]立足优势打造品牌 文化民生惠沂蒙

2012-11-02 15:07:36发布者:网络

    人民网临沂11月2日电 9月27日,位于沂蒙山区的山东省临沂市又一次成为人们瞩目的中心:省第四届城市园林绿化博览会在这里隆重开幕,100多万游客纷至沓来、人潮如海。作为该省建设的首届永久落地式展园,独具临沂文化特色的书圣阁和书法苑成为游客们谈论最多、印象最深的“风景”。这是临沂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的又一重要举措。
 
    在临沂城中穿行,八条河流融会贯通,沿河舒展开长达300多公里的大型开放式文化、生态景观带,几十处文化休闲、体育公园分布其间,形成条条底蕴深厚的文化血脉。在这座城市里,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群众艺术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全部向民众免费开放,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民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实施文化民生工程,就是要为基层广大居民提供更多的文化服务。”临沂市委书记张少军说,围绕文化发展繁荣,构筑完善的文化公共服务体系,意在提高全市人民的幸福指数。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也是决定一座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党的十七大以来,临沂市委、市政府站在“文化立市”的高度,把文化建设作为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2011年的民生建设大会上,文化民生事业被临沂市委、市政府高调纳入了全市二十件民生实事之一,大手笔规划,大力度投入,大气魄建设,形成了独具沂蒙文化特色的城市名片,也润泽了一方灵秀土地。
 
     城乡统筹 文化惠民体系初成

 不在图书馆,就在去图书馆的路上。这是在临沂“书香少年”评选活动中荣获殊荣的16岁少年李行健的假期生活状态。
  
    这个嗜书的少年从小学开始,“一顿饭不吃可以,但一天不读书可不行”。去年5月30日,临沂市图书馆开门纳客,他**时间去办了借书卡,“图书馆”已经成了李行健生活的一部分。在这个拥有21000平方米的市图书馆内,藏纳着纸质图书34万余册,中外报纸期刊1000余种,日均接待读者3100余人次,目前已经办理读者卡35000余张。
  
    在“免费”的招牌下,临沂市的公共服务场所还包括了馆藏文物10000余件(套)的市博物馆新馆、投资近亿元的市群众艺术馆新馆、市兵学博物馆、市规划展览馆、市科技馆等。此外,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支中心增加服务面积,服务能力及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临沂大剧院正加紧建设中;王羲之故居不断加大提升改造投入力度……一批重点、大型基础文化设施的相继落成,彻底解决了市区基础文化设施不足的问题,也让越来越多的临沂市民享受到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
 
 随着文化惠民工程顺利推进,文化建设的重心下移,优质文化资源不断流向农村和社区,构筑起辐射千家万户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目前,全市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157个乡镇全部建成综合文化站;全市建成融文化娱乐、科技培训、体育活动等于一体的农村文化大院6300余个,农家书屋6400余处。此外,临沂还有农村电影队150余支,能够顺利完成一月一村一场电影的放映任务,广播电视村村通入户率达到76%;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基层站点实现全覆盖,公共电子阅览室已完成试点,组织全面推进。大批文化设施在农民群众身边建成并投入使用,以更加贴近“三农”的方式广泛开展活动,方便了农民群众参与,极大地丰富和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
  
   蒙山沂水间,无论是地处偏远山区的小村庄,还是人口较少的自然村,农民在家门口就可以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看电影,享受到丰富多彩的“文化套餐”。蒙阴野店镇烟庄村的种植大户伊西海说:“坐在家里,电脑鼠标一点,发条信息,就有客户来村里收苹果,这日子越过越舒坦!”
 
   立足优势 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在近两年的电影、电视屏幕上,“沂蒙”成为观众传播较广的词汇。沂蒙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蒙山沂水间几乎每一座山头都发生过激烈的战斗,每一个村庄都留下了抗击侵略者的感人故事。
  
   2009年,电影《沂蒙六姐妹》、《斗牛》等影片连续上映; 2010年,电视剧《沂蒙》在央视八套热播后又在其它台多次重播,引起了较大反响。
  
  “以文化润泽民生,临沂凭借独特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打造了多部文艺精品,成为临沂市独具魅力的文化名片。”市文广新局副局长李凡修从艺30余年,见证了临沂演艺事业的发展。他认为,临沂历史悠久,形成了红色、书法、孝贤、民俗、商贸等多元文化交相辉映文化形态。立足临沂的文化资源优势,是打造、丰富临沂城市文化形象、呈现临沂文化内涵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临沂市坚持以打造文艺精品为龙头,整合红色文化资源,弘扬沂蒙精神,铸造城市文化品牌,先后创作出电视连续剧《沂蒙》、电影《沂蒙六姐妹》、大型水上实景演出《蒙山沂水》、大型民族交响乐《沂蒙山小调》等文化精品。
 
 不得不提的还有土生土长的临沂市民自编自演的现代柳琴戏《沂蒙情》,在全市各县区巡回演出60余场后,被文化部挑选晋京展演。今年8月13日和14日北京丰台区中国评剧大剧院内座无虚席,观众无不潸然。不仅临沂人自己爱看,首都观众也被剧情深深吸引,墙内开花香遍墙内外。
  
    在文艺精品百花齐放的同时,临沂把组织开展文化活动、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当作惠民工程的重要内容,每年利用重大节日时机,举办各类文艺演出、文艺培训、送科技文化下乡等活动,全市呈现出了“天天有活动、周周有演出、月月有主题”的生动文化局面。在农村,村级文化大院、农家书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基层站点根据自身特点,广泛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比赛、辅导、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与保护、文化信息传播等活动。
  
    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不仅使得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得到满足。还形成了多个富有特色,富有活力的文化品牌。目前,临沂广场文化艺术节和民间秧歌会已经连续举办了十二届,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在这些节会的引领带动下,沂南县诸葛亮文化旅游节、平邑县长寿文化旅游节、兰山区孝河文化节、河东区白塔街三月三庙会、沂州海棠节、郯城县春节民俗艺术展演、苍山县民歌节、沂水县社区艺术节、蒙阴县桃花节等十余个文化节会活动活动相继涌现,被评为山东省农村特色文化品牌,在省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继承发扬 文化成果共育共享
 
    一把洁白的杞柳条在手中上下飞舞、左绕右折,不一会儿,一个椭圆的柳编水果盘就编好了。这是临沭柳编女王桂彩的拿手活。这样一个简单的果盘,编一个净挣1元钱,她一天能编90多个,一天收入近百元。“闲下来就编,还不耽误照顾孩子、干家务活。如果是编篮子或是工艺品,还能挣得更多。”4月26日,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郑山街道张沙埠村农民王桂彩在自家门口,忙着给客户加工蔬菜水果盘。

 靠着柳编加工,王桂彩家每年收入达五六万元,几乎占到整个家庭总收入的80%。在郑山街道,家家户户种柳、编柳,除部分男劳力外出打工外,有近80%的人口从事柳编加工。而在临沭县这个“中国柳编之都”,去年柳编产业实现产值14.7亿元、利税1.28亿元。
  
    过去,沂蒙农民还只是用柳条给自家编家什儿;现在,用柳条编制出的家居用品、工艺品已经“出海留洋”挣外汇啦。在文化成果共育共享的今天,千万的群众正在成为文化创新的主角,“土玩意”在他们手上大放异彩。在临沂市莒南县,这里已成为全国四大石刻基地之一,莒南石雕、石刻已销往全国各地,出口量最大,还有费县的粗布印花、郯城的年版木画、挂门笺、苍山的泥塑等,一个个拥有深远文化底蕴的产业正在临沂慢慢兴起。
 
    为了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民间文化传承,临沂市设立了文化建设奖励资金100万、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200万,并在进一步壮大基层文化人才队伍的同时,将农村文化骨干培训提上日程,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教育、培训活动,使基层文化阵地真正成为了广大群众学习娱乐的主阵地,发家致富的大学堂。

 文化,由继承到发扬;民生,从保障到改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文化民生,正在临沂不断绽放光芒,也为临沂经济文化强市建设不断迈向新的高点永续新动力。



免责声明:本图文及视频内容为智房网用户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智房网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智房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