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房网 > 楼市资讯 > 城市文化 > 浙江 > 舟山 > 舟山民间文学

舟山民间文学

2011-01-19 17:24:51发布者:网络

一、舟山民间文学概述
舟山历史悠久。舟山先民在历史悠久而富有传奇色彩的海岛上生活了几千年,他们在开发海山、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也给后代子孙创造了大批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流传在民间的海洋、岛礁、鱼龙、观音等故事和歌谣、谚语,灿烂而又传奇。尤其是诸多的东海鱼类故事、东海龙的传说和南海普陀观世音的故事,极富海洋文化内涵,不但在舟山流传,而且在国内外流传,有的已成为脍灸人口的传世之作,成为对外交往的传媒。
在舟山蕴藏久远的民间文学遗产,丰富多彩。近五十年来,宣传文化部门曾多次组织搜集、整理工作,先后出版过《东海传奇》《山海奇观》《普陀山故事》《东海鱼类故事》《舟山渔谚》《东海渔歌》《东海龙的传说》等。特别是1986年至1987年间,遵照文化部、中国文联、国家民委、国家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在市委宣传部直接领导下,市文化局、市文联、市教委联合组织力量开展了一次民间文学三集成普查活动,历时八个多月,投入240多人参与普查,普查人员的足迹走遍了全市有人居住的所有岛屿,采录了400多万字的原始资料。在全面普查、广泛采录的基础上,本着科学性、全面性、代表性的原则,对普查资料进行精心筛选、编纂,出版了《浙江省民间文学集成·舟山市故事卷》和《浙江省民间文学集成舟山市歌谣、谚语卷》,共45万字,加上四个县(区)编纂出版的民间文学三集成资料本,总达160多万字。这是舟山历史上规模最大、采录面最广、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民间文学采录和出版活动。也是对全市民间文学的一次抢救。这套三集成,内容丰富、寓意深刻,真正是来自民间的原汁原味的口头文学作品,是一部多侧面反映海岛人民生活、劳动的珍贵历史文献,对于研究海岛生产、生活、民俗、风情、历史、社会、航海、海洋文学、宗教等,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是进行爱国爱岛教育的生动形象的乡土教材。
从这次普查结果表明,舟山民间文学既有浓郁的海洋文化气息,也有明显的内陆吴越文化痕迹。究其原因,一是舟山岛民历经明、清两次大规模海禁内迁而杂居于宁绍台地区,从而把内陆许多民间口头文学也传到了舟山,如舟山民间传唱至今的“贺郎调”,就是从新昌、嵊县一带的“花烛词”传承而来,随着内陆交通文化的发展,新昌一带“花烛词”之类的民歌早已消失,而在舟山由于旧时交通相对闭塞、文化迟后,“贺郎调”一直传唱至今;二是由于舟山是个渔场,每当渔汛期间,江浙沪闽东部沿海一带,不仅渔民纷纷云集舟山捕捞海鱼,而且大批商贾和手工业者也纷纷赶来渔场,兜售南北杂货、渔需物资,参与修船、补网、打绳索等为渔服务的商业手工业,他们也从内陆带来许多流传于沿海一带农村山区的民歌民谣和民间故事,诸如渔区流传甚广的“拔蓬号子”“拔网号子”“摇橹号子”等各类号子歌,均源于浙东山区农民的“打夯号子”,其作用都是为了协调劳动者的动作。当然,由于山区与海洋的自然空间不同,其发音也有所区别,山区“打夯号子”音量低而缓,因为山区回音大,轻轻、缓缓地发音即可协同动作,而海洋平广且风大,所以发音高昂急越。三是明末清初的南明小朝廷在舟山举起反清复明的旗帜,内陆众多反清复明志士纷纷前来投奔鲁王朱以海,从而也生发出许多有关反清复明方面的故事,诸如“同归大域的故事”“舟山宫井的故事”“张名振四兄弟英勇抗清的故事”“张苍水屯兵烂田岙的故事”“张肯堂雪交亭殉节的故事”等等,都是从“反清复明”斗争中延生出来的。一位隐称“翁洲老民”的作者撰写一本《海东逸史》,这是一部舟山野史,其实就是从民间搜集整理而成的一部民间文学作品集。
总之,舟山民间文学既有浓厚的海洋文化气息,也有许多源于东南沿海内陆的吴越文化基因。
二、舟山民间文学的资源与现状
舟山古志中的民间文学记载。早在宋宝庆《昌国县志》中,就有《东海黄公少能幻制蛇虎》《徐偃王筑成翁浦》《隋炀帝神游洋山》《宋高宗御舟发昌国》《安期生隐居马秦山》等记载,在《四明图经·昌国卷》中有《陈(长威)将军提师出流求途经朐山岛》《徐福入海求仙药》《安期生洒墨成桃花》等记载;到元代,大德二年(1298)编纂出版的《昌国州图志》,更有许多舟山民间地方传说,主要有二类,一类是龙王传说,《皋泄龙潭》《泄潭龙王》《小岙龙潭》《九节龙潭》《菖蒲龙潭》《郑家山龙潭》《高鳌山龙潭》《岱山龙潭》《高大山龙潭》《灌门蛟龙》等等。另一类是地方人物传说,诸如《梅福炼丹》《黄龟年马秦山联句》《罗隐留题书字岩》《柳永题写煮海歌》《史浩拜相》《神童应傃四岁诵论语》等。这些民间传说故事,在志书中虽然夹记于山水、人物之间,文字记载亦甚简单,但它是后人传承、采录的母本,对于民间文学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到民国初年编纂的《定海县志》,记载的民间文学内容就更丰富了。其中“名胜及古迹”“人物志”“故实志”三部分最集中。“名胜及古迹”中有“普陀山传说”“蓬莱十景”的由来,“宋高宗避兵道隆观”“安期生洒墨成桃花”“单奇修道中峰山”“黄杨尖上仙人岩”“偃王与城隍头山”“寺钟山下书字岩”“义页河古城土轻移镇鳌”“翁洲书院”“岱山书院”“蓉浦书院”“平石山房”“丁高士海巢”“复翁堂”“受降亭”“平倭碑”“舟山宫井”“雪交亭”“御书楼”“定西侯张名振墓”“大学士张肯堂墓”“同归大域”等故事、掌故几十个;尤其在“故实志”中,详细记载了“宋高宗避兵航海”“宋遗臣张世述海外孤军”“元末方国珍之乱”“明初汤和经略海上”“倭寇扰海始末”“明遗臣舟山死难始末”“清初曾养性之乱”“蔡牵扰海始末”“八庄农民暴动始末”“清代(舟山)之对外交涉案”(包括鸦片战争英军入侵定海、定海乡民攻打天主教堂、英法联军入侵定海、法天主教争夺朱家尖僧田)等史事、逸闻,均记述详尽,大多成为后来流入民间之传说故事。
古《普陀山志》中的“灵异”传说和名人逸事。清乾隆间纂修的《重修南海普陀山志》“灵异卷”中,就有“文宗嗜蛤蜊”“梵僧礼潮音,大士说法授以七宝石”“日僧慧锷留不肯去观音”“短姑道头”“大智和尚入山见光熙”“红毛人进山寺掠夺财物,将归去船忽焚贼俱溺海”“倭寇欲盗明赐藏经,大鱼挡舟不得动弹”“倭寇盗佛像,飓风沉贼舟”“康熙舟途遇大士,遂拨帑金修金身”等灵异传说。民国23年(1934)王亨彦编辑、上海国光印书局铅印出版的《普陀洛迦新志》“灵异门”记有观世音灵现传说近70则,大多是善男信女得见菩萨示现之类的传说,而且多有年月时间、地址姓名。诸如“观音送饭与短姑”“善财参拜观世音”“文宗皇帝嗜蛤蜊”“慧锷船触新罗礁”“王承旨出使三韩,遇风涛大龟负舟”“刘侍郎高丽归来舟迷途,观世音神圣普照登彼岸”“史越王目睹大士现金身”“哈元帅引箭射大士,及登舟满洋锁铁莲”“曹御史承命降香币,潮音洞大士现金身”,如此之类的观音示现传说,不仅以简洁文字收录于志,而且在民间广为流传,有的还演绎成文艺小说作品,成为民间艺人在海岛传唱之话本。
近半个世纪有关民间文学的采录成果。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原舟山地委宣传部曾组织文化部门工作人员开展了一次民间文学采风活动,后由中心文化馆组织编纂出版一本《舟山革命传说故事》,地委宣传部编纂一本《东海渔歌》(由东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版印刷15100册,定价一角三分)。到1963年,地区渔场指挥部赵依从编纂一本《舟山渔谚》,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版印刷一千册,定价一角八分。收入这本谚语集的221条谚语,分为“鱼类回游习性”“生产操作”“潮流气象”三个部分,每条谚语都有简要解说,这些谚语和解说经过省水产厅技术专家和省渔业劳动模范、舟山著名渔民老大郭钦再审校,较有权威,科学性强,通俗易懂,并配有30多幅插图,是一本图文并茂的民间文学作品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民间文学一概被戴上“封资修”帽子,民间文学的收集整理工作也成为一个“断层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步深入,给民间文学工作也带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机遇。1980年,为庆祝舟山解放三十周年,地区和各县文化部门普遍开展了一次民间文学采风活动,嗣后,地区文化局副局长周和星领衔主编了一本《东海传奇》,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在全国发行,这本集子收录了选自全区各地的优秀民间故事38篇,计十万八千字。集子里的故事,以生动鲜明的形象,曲折离奇的情节,展现出一幅幅奇妙的图景,充满了浓郁的海洋气息和传奇色彩,充分体现了舟山民间文学的独特风格。许多作品,写的是人神鬼怪、鱼龙水族,反映的却是现实生活中渔岛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故事情节固然离奇,但合情合理,符合生活逻辑,充满生活情趣,蓄含生活哲理。它以民间口头文学的形式告诉人们:人类能够征服自然,劳动可以创造一切,光明将代替黑暗,正义必然战胜邪恶,忠贞不渝的爱情和自由幸福的生活应该珍惜。说的是古人古事,却都有一定的现实教育意义。这个集子**版就印刷、发行七万另四百册,这也足以说明它在读者心目中的影响。与此同时,四个县文化馆也都纷纷编纂出版了各县的民间故事集。此后,地区文联与省民间文艺研究会联合编纂出版一本《浙江民间文学丛刊舟山地区专辑——山海奇观》;接着,为配合普陀山旅游开发,地区文联又组织编纂出版了《海天佛国普陀山》。未久,浙江文艺出版社又先后出版了舟山民间文学作者管文祖、周和星、李世庭三人合编的《普陀山的传说》,管文祖、金德章等人合作的《东海鱼的故事》。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舟山还先后收集、整理、出版了《舟山人民抗英斗争》(戴志康等)、《海山增辉》(定海党史征集办公室)、《进军舟山》(地委宣传部)、《东海龙的传说》(周和星、方长生)、《东海明珠》(方长生、王道兴)、《观音别传》(陈惠芳)、《蓬莱仙岛与徐福》(岱山政协文史委)、《南海普陀山传奇故事》(普陀山佛协)、《桃花岛传说》(陶华)、《普陀山传说》(李世庭)、《活蟹的故事》(金德章)、《中国螃蟹的故事》(金涛)、《普陀山慧济寺的传说》(戒忍)、《慧灯无尽一海东》(郭振民)、《嵊山渔场百年间》(郭振民)、《舟山海洋鱼文化》(郭振民)、《中国鱼话大观》(金涛)、《舟山海洋龙文化》(金涛)、《嵊泗渔业史话》(郭振民)、《舟山掌故》(阿能)、《定海山》(阿能)、《普陀洛迦山佛教故事》(张坚)、《观音传说与观音道场》(张坚)等近百种作品集。这些出版物,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舟山民间文学的丰厚资源和基本现状。
“三集成”普查。舟山民间文学作品反映最集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数1986-1987年在全区民间文学普查基础上编纂出版的《浙江省民间文学集成——舟山市故事卷》和《浙江省民间文学集成——舟山市歌谣谚语卷》。
《浙江省民间文学集成·舟山市故事卷》(以下简称“故事卷”),一共收录了长期口头流传于舟山民间的各种散文叙事类作品292篇,其中神话类11篇,传说类(包括人物传说、佛道传说、史事传说、地方传说、海岛特产传说、民俗传说)158篇,故事类(包括龙的故事、鱼类故事、生活故事、鬼怪故事、机智人物故事、寓言、笑话)123篇。
三类体裁的作品大部分都有其明显区别,但也有一些作品相互交叉。尤其是一些神话和传说很难截然分开。如龙的故事在舟山流传甚广,它既接近于以原始思维为基础的图腾神话,又与山川河海、名胜古迹等地方传说密切联系,还同反映人类与自然作斗争的种种幻想故事连结在一起。佛道传说原本属于人物传说中的虚构人物故事,但舟山是观音道场普陀山所在地,这类故事内容特别丰富,所以又构成了独立成目的“观音传说”;又如,鱼类故事本属动物故事类,且有较明显的寓意,但它在舟山又具特殊意义,故亦单列成“鱼类故事”。总之,舟山的各类民间故事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浙江省民间文学集成·舟山市歌谣卷》(以下简称“歌谣卷”)共选编歌谣164首,按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历史传说歌、儿歌、其他等八大类依次编排。
舟山歌谣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强烈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内容丰富、生动,反映了舟山渔民的劳动和生活、爱憎和悲欢,揭露剥削阶级的凶残、贪婪,诉述海洋生活的惊险、艰难。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渔歌已时过境迁而不再流传。如劳动歌中的各种渔民号子,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机械操作代替了手工劳动,哼唱号子已不多见。一些揭露剥削阶级罪恶、痛陈渔民悲惨生活的渔歌,也随着时代变迁而为新渔歌所替代。还有风俗歌中的“醮杠歌”“醮梁歌”,原是民间丧葬和竖屋上梁时颂唱的仪式歌,现在也已无人传唱了。但是,这些濒临失传的歌谣,作为劳动人民的口头文学遗产,至今仍有它的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
舟山以渔为主,也有相当数量的农盐业,特别是盐业,它同渔业生产一样具有强烈的海岛特色。如反映海岛盐民苦难情景的《盐工苦》,歌词几乎句句充满旧社会盐民生活、生产的苦难景况。
自古以来,舟山与内地,特别是宁绍、淞沪、温台一带关系密切,如《渔家乐》《长工苦》《百鸟调》等,一般都受内地歌谣的影响,带有内地歌谣的痕迹。故舟山歌谣有“余姚腔”“浙东调”之说。
《浙江省民间文学集成·舟山市谚语卷》(以下简称“谚语卷”)共搜集生产、自然、社交、社会、生活、时政、事理、修养等方面的民间谚语2110条。其中渔业谚语和气象谚语占了很大比例,这反映了舟山谚语的地方特色。这些谚语大多具有口语化、民族化的特点,语句精练,艺术性强,是舟山人民几千年生产、生活的实践经验总结,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从古到今,世代相传。
舟山谚语以辛辣而温良、严峻而活泼、庄重而诙谐、鲜明而幽默的语言,通过民间辗转流传,发挥着劝诫、勉励、讽刺、训教、言志、经传的作用。其中许多渔业谚语和气象谚语还是人们指导生产、观天测海的传世之作。旧时没有文化的渔民,就靠通过口授言传的办法,用通俗明了、易记易传的语言,相传于子孙后代,成为人们驾驭海洋、掌握天象的一种本领。
三、舟山民间文学的海洋特性
流传于民间的口头文学创作,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在各个地区又各有自己的不同特色。舟山各类民间文学作品无不烙有大海的印记,是地道的海洋文艺精品瑰宝。“海洋动物传说”“海洋特产传说”“海岛风俗传说”“岛礁地名传说”“海岛佛道传说”,以及“龙的传说”“鱼类故事”等等,都是最能反映海洋文艺特色的民间文学作品。
鱼类故事  大量的鱼类故事带有寓言童话性质。比如说,“癞头黄鱼”的故事讲的是黄鱼与箬鳎鱼赛跑,黄鱼傲气十足,猛冲猛闯,一头碰在礁石上,碰得头破血流,头里嵌进两粒石头(石首),至今还取不出来;箬鳎鱼投机取巧,想走近路,心急慌忙钻进一条石缝,刮去了半边鳞,至今还有半边身体长不起鱼鳞;站在一旁看热闹的虾虫孱,见两个赛手一双受伤,幸灾乐祸,哈哈大笑,笑得合不拢嘴巴,成为“拖嘴虾虫孱”。故事把三种鱼的特征、性格都形象化地告诉了读者。类似这样的故事,还有“梅子游大海”“带鱼舞师”“群鱼斗黑鲨”“鳓鱼投亲”等等,都含有丰富的知识和情趣。诸如:海蜇为什么自己没有眼睛,要“海蜇行走虾当眼”?为什么说“鲳鱼真笨,枉自称能,好缩勿缩,自送性命”,而“鳓鱼更笨,锋快腹棱,好进勿进,挂网送命”?为什么凶猛无比的黑鲨鱼竟会被小鱼、小虾、蚌蛤、青蟹打得落花流水,遍体鳞伤,浑身是沙?这些故事,既说明了各种鱼类的习性,又向人们揭示了善者受尊敬、恶者遭唾弃、骄者必遭殃的哲理,给人以启示。
渔民生活故事  舟山民间故事中,有许多反映渔民生活情趣的故事,诸如“鱼哪里最好吃”“状元老爷与抲鱼阿毛”“二浆囝打赌招亲”等,都是赞美渔民聪明才智的故事。“鱼哪里最好吃”,讲的是皇帝请左右丞相和兵部尚书三个大臣吃饭,当厨子送上一盆鱼来时,皇帝问三大臣:鱼哪里的肉最好吃?左丞相抢先说:“鱼头最好吃”,皇帝听了不作声。右丞相见皇帝对左丞相的说法没有表示赞同的态度,就投机取巧地接着说:“鱼身子最好吃”,兵部尚书见皇帝仍然没有表示赞同,马上接口说:“鱼尾巴最好吃”。皇帝听了很生气,说:“你们三人都是我的左右手,吃条鱼的看法都统一不了,都想讨我欢喜,如果遇到国家大事,你们也这样吗?”一气之下,就传武士把他们都打入天牢。幸亏军师站出来说公道话:为吃一条鱼,伤害三大臣,不合情理;而且三个人当中总有一个说对的,不问青红皂白,一律打入天牢,也不公平。他提议去请个老渔民来问问。结果,老渔民请来了。老渔民走到十里亭,左丞相派人在等候,先送上五两金子,叫他见了皇帝要说鱼头最好吃;进了五里亭,右丞相派人等在哪里了,也送上五两金子,叫他见了皇帝要说鱼身子最好吃;到了紫禁城门口,兵部尚书也派人在等了,又送上五两金子,叫他见了皇帝要说鱼尾巴最好吃。老渔民不客气,礼金一一收下,全都答应了他们的要求。老渔民见了皇帝后,说:“吃鱼要看季节,春季里,鱼到处寻食吃,吃得肥头大脑,这时的鱼头最好吃;夏季里,天热气温高,鱼深沉海底,休养生息,养得肚子胖臌臌,这时的鱼身子再好吃;秋季里,鱼要寻找合适场地产卵,东游西游,尾巴活动量大,这时候的鱼尾巴最好吃;到了冬季,鱼经过一年的游弋活动,又刚产过卵,从头到尾都是胖鼓鼓的肉,这时候整条鱼都好吃。”皇帝听了,觉得有理,奖了老渔民十两金子,赦了三位大臣。这个故事,既说了老渔民的聪明才智,又有力地讽刺了那些专门讨好上司、见脸行事的大臣,也挖苦了封建帝王的昏庸无能。类似这样的故事,在渔村中流传很多很多。
渔民故事中,还有一类专讲渔民风格、精神的,如“青浜庙子湖、菩萨穿笼裤”的故事,讲述老渔民才伯公为渔民点火引航;“岑港白老龙”的故事,是说龙的化身杨甫老大替渔家捕鱼;“船眼睛的来历”是讲渔民期望自己有一双能看穿海底的眼睛,以求多捕鱼、免灾难的心愿。还有“龙王输棋”“渔翁得印服龙王”等故事,都是反映渔民群众天不怕、地不怕,敢与龙王争高下的无私无畏精神。
岛礁地名故事  舟山群岛的千余岛礁,以其神奇的色彩分布于东海之中,几乎每一个岛礁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故事。诸如:“坍东京涨崇明的传说”“沈家门的来历”“铁拐李说蓬莱”“金藏(塘)山的故事”“安期生泼墨洒桃花”,以及“娘娘礁”“五虎礁”“美女礁”“太婆礁”“寡妇礁”等等,这些岛、礁传说故事,大多有关惩恶扬善、战天斗海、勤劳节俭、孝敬长辈等内容,也有不少故事是讲岛名、礁名来历的。“坍东京涨崇明”的故事,既有扬善惩恶的内容,又有孝敬父母的内容,兼及岛屿变迁的来历。“桃花山”的故事,描述了当年安期生来桃花岛隐居、修行、炼丹的过程,以及他离去时“泼墨洒桃花”而流传千古的佳话,桃花岛的地名即由此而得。自从八十年代流行金庸的《射雕英雄传》以后,更给桃花岛增添了许多诙谐而神奇的故事传说。
船的故事  舟山人身居海岛,开门见海,行旅赖船。船既是生产工具又是交通工具。所以,船在舟山人心目中是神圣之物,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众多的渔船故事即由此而生。诸如:渔民为什么称船为木龙?舟山渔船上为什么要装上一对美丽而神奇的船眼睛?渔船水舱为什么叫“水活(魂)灵”?渔船上为什么要供“船关菩萨”?船上十二生肖是怎么一回事?铁锚为什么挂在船头外?七男一女为什么不能同船行?这些与船有关的每一个问题,在渔民中都流传着一个美丽而神奇的故事。还有,渔船上的许多说不清理由的禁忌,如:妇女不能上渔船,家有红白事的人不能上船,别家船上的人不能挈肉串船,在渔船上不能吹口哨,船上吃饭时不能把酒盅、汤匙反扑,不能把筷子搁起,等等,这些民俗事象,都与海洋生活密切相关,成为海洋文艺的组成部分。舟山的许多作家,都十分重视利用民间故事和民俗事象作素材,丰富文艺作品的生活气息和海洋特色。
龙的传说故事  这也是舟山民间文学作品中独具海洋文化特色的一个品种。世居东海的舟山岛民,由于天天与大海打交道,受龙的“神性”影响甚深。他们把自己的生活、命运、祸福,都与龙的传统意识联结在一起。出海打鱼获得丰收,说是“海龙王的保佑”;渔船在海上遭灾遇险,说是“海龙王的祸祟”;民间信奉的“渔民穿笼裤”“造船定龙筋”“船上扯龙旗”“打鱼撑木龙”“元宵迎龙灯”等习俗,以及“龙山”“龙舌”“龙眼”“龙洞”“龙潭”“黄龙岛”“青龙山”“滚龙岙”“双龙石”“龙蛋岩”等岛礁地名,都与龙相联系,由此而创作出众多以龙为题材的民间传说故事。1988年出版的《东海龙的传说》,全书收录了30篇龙的故事,这些故事充满海洋生活气息,以离奇曲折的情节、色彩斑斓的图景和通俗易懂的语言,极其浪漫地描绘了各种各样的龙的艺术形象,反映了龙与人之间、龙与神之间、龙与龙之间的交往、友谊和争斗,其中有好心行善、救人急难的岑港白老龙和展茅管家老龙,有报恩送珠的龙王三公主和忠于爱情的桃花女龙,有盼龙降福消灾、向往未来生活的锦线女龙和岱山棕缉龙,等等,这些故事,都寄托了人们的美好心愿,从不同角度表达了海岛劳动人民勇于征服自然的精神,歌颂了善良、诚实、美丽、机智的美德,鞭挞了凶恶、奸诈、丑陋、愚蠢的行为。也有一些是人们斗恶龙、争自由的故事,诸如“龙王输棋”“老大斗龙王”“青石龙”“草龙逐妻”“智斩独角龙”,都是反映人们要求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英雄气概,反映人们不畏王权,敢于嘲弄和蔑视龙的化身(帝王)的精神。
除了民间故事以外,还有大量民间歌谣和谚语,也都充满海洋生活气息。多以海洋生产为特定条件,容纳了广大劳动人民创作的生活主题和艺术手法,表现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愿望和理想,真实地、生动地反映着渔区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阶级、生活状况,揭露和抨击了统治阶级的贪婪、昏聩和黑暗,抒发了渔民群众的欢乐与苦衷。
综上所述,流传于舟山各地的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都深刻反映了舟山人民的传统美德,提示了人民群众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道德标准,反映了人们爱憎分明、扬善弃恶、爱美厌丑的思想和愿望。这些民间口头文学作品,集中体现了舟山人热爱劳动、为追求美好理想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团结互助、先人后已、舍已为公的崇高品质;诚信谦虚、礼貌待人的道德风尚;家庭和睦、尊老爱幼的伦理道德;以及劳动人民在海洋生产、生活中敢搏风浪、善驾风向、勇斗海天的聪明才智。这种种内容,不论是正面颂扬,还是侧面揭露,都属于精神文明建设范畴,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劳动人民的精神寄托和向往。所以,我们在“开发海洋”的物质资源的同时,同样要十分重视“开发海洋”的精神文化资源。这种精神文化资源是取之不尽的。我们要进一步组织和发动民间文艺工作者,继续深入开展民间文学的采集和整理,在采集整理的基础上,本着“积极向上,有益健康,深挖题材,二度创作”的精神,把来自民间的口头文学作品,经过加工、整理、再创作,运用故事、戏曲、电视等手段,扩大其宣传效果,更好地发挥民间文学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特殊功能。
四、舟山渔歌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歌谣,历来是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一面镜子,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千百年来,一直流传于舟山民间的渔歌,就是舟山渔民根据渔业生产的特殊性和流动性,逐步积累和创作出来的一种口头文学,它不仅富有浓郁的海洋气息和渔乡风情,而且含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生活知识。许多歌谣,是渔民专为传授知识而创作的,它紧扣“海”字主题,运用艺术手法,通过口授传承,把海洋航行、海洋生活、海洋气象,以及船网工具、渔类习性、船员职责等知识,以歌谣形式一代一代往下传。古往今来,许多一字不识的渔民,就靠这种方法,学习古人知识,掌握生产技能,战天斗海,驾驱海洋。
以传授知识为主旨的渔歌渔谣,最集中的表现在四个方面:
航海知识  这类渔歌不仅在渔民中流传,也在广大交通运输业的船员中流传。如流传很广的《水路歌》《向导歌》《海山谣》《舟山渔场蛮蛮长》等,均属此类。一支《水路歌》,从宁波港启航,一直到南洋(大陈渔场),将船只航行途中经过的主要山头、洋面、岙口、岛礁,全都顺路唱出来,犹如一张活的航海图;《舟山渔场蛮蛮长》把舟山渔场的范围,从南洋到北洋,顺序唱一遍,每个洋面与洋面之间的周邻和衔接,都交待得一清二楚;《海山谣》则将舟山群岛中一些主要岛屿的地理环境和特点,用一两句歌谣向人们介绍清楚,歌词精炼,简单明了。有一首《金塘谣》是这样唱的:
无风无浪,无米过金塘;
有风有浪,斗米过金塘;
大风大浪,石米也难过金塘。
三句话,向人们介绍了金塘洋和金塘海峡水深流急,行船艰难的景况。歌谣中的“无米、斗米、石米”,意思是说:无风无浪的天气,吃一顿饭工夫就可过金塘洋,若遇大风大浪,即使你吃完一石米的饭也难过金塘洋。
生产知识  这一类歌谣也很多,《船上人马歌》就是一例,它把老式大对船人马,全用数字串起来,形象地逐一唱出每个人马的不同岗位、职责和要求:
一字写来抛头锚,头锚抛落船靠牢,
锚缉起来心里安,乾隆皇帝游江南。
二字写来扳二桨,厨顿一到做鱼羹,
鱼羹会做一篮多,西周文王来卜课。
三字写来扳三桨,三个大砫船外亢,
八十托鱼绳放得长,仁宗皇帝勿认娘。
“抛头锚”“扳二桨”“扳三桨”,都是船上人员的职务。抛头锚在船上的主要职责是抛锚起锚的安全,只要这个任务完成了,他就做好了本职工作,可以象乾隆皇帝那样逍遥自在地“游江南”了。往下唱的扳二桨、扳三桨,一直唱到头多人、伙桨囝、拔头片、拖上纲,以及出袋、出网、撑船,等等,14个人都是职责分明,就象现在讲的岗位责任制图表,规定得一清二楚,而且唱起来朗朗上口,前后有序,好记好传。嵊泗一带流传很广的《张网十字调》,也是运用数字依次唱出张网生产内容和操作程序。《嵊泗是个大渔场》,把嵊泗渔场一年四季生产的鱼类品种、生产海域、礁岛洋地,都唱得条理分明:“正月里,小黄鱼要拢场,南洋抲起抲北洋,一直抲到佘山洋”,“立夏边,是洋生,乌贼要拢港,渔场真大猛”,“立夏过,抲旺帮,叫鱼洋里船多猛,出起网来紧绷绷”,“五月廿三要谢洋,秋季生产就上场”,“张早冬,张晏(晚)冬,冬汛生产辛苦猛,要抲带鱼嵊山洋”。这首渔歌把嵊泗洋的四季生产排得紧紧的。许多老渔民,就是按照这些传统歌谣来安排每个汛期的准备工作,并以此去传授给年轻一代的新渔民,成为掌握渔业生产季节的一种口授知识。
鱼类知识  一曲《十二月鱼名调》,借用唱花名的形式,逐月唱出不同季节的各类不同鱼名,且把每种鱼类的形态、习性、回游规律等知识,唱得明明白白。一首《对鱼》,采用兄妹对歌形式,一问一答,唱出每种鱼的特点和习性,既风趣、又形象。流传于普陀下山一带渔村的《鱼名谣》,一句谣就要说出三种鱼的形态或习性:“鳗鱼长长,鲳鱼扁扁,梅童鱼头大尾巴小”。“飞鱼会飞,鯔鱼会跳,带鱼贪吃容易钓”,“黄鱼头大,白扁嘴小,海蜇呒眼水上漂”……嵊泗渔民唱的《抲鱼调》,一口气唱出几十种鱼名和它的特性:“黄鱼黄甏甏,鲳鱼铮骨亮,鳓鱼刺多猛,带鱼眼睛交关亮。虎头鱼须短,梦潮鱼须长,乌贼骨头独一梗,箬鳎眼睛单边生。马鲛牙齿快,毛蟹脚长走横向;青鲇鱼,绿央央,黄鲟毛常两样生”。“鲨鱼样数真多猛:皮蛋鲨,嘴巴长;和尚鲨,糙绷绷;书生鲨,扁扇相;老鼠鲨,尾巴长;白蒲鲨,铮骨亮;太婆鲨,乌鸦样……”。广大渔民就用这种歌谣形式,传唱出识别不同鱼类的知识。
历史知识  舟山渔歌不仅容纳了广大渔民创作的生活主题和艺术手法,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期望和理想,而且有许多歌谣真实、生动地反映了渔区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有一首叫《黑秤手》的渔歌,全篇歌词用一个“黑”字来贯串:
黑风黑水黑沙滩,黑天黑地黑老板,
黑船黑网黑风帆,捕来黑鱼赚铜板,
铜板赚得万打万,买田造屋做棺材,
一张恶脸象黑炭,黑袖里伸出黑手扳,
十指拨拨算盘扳,黑秤里称出巧机关,
秤砣下面克几把,抲鱼人只配吃苦饭。
……
这首《黑秤手》,真实地记录了渔民在旧社会被鱼行老板盘剥的历史。还有一首盐民的《哩啰歌》,句句歌词唱出了旧社会盐民的苦难历史,它一开头就以“一根扁担挑勿弯,两只脚底磨沙滩,一年三百六十天,祖祖辈辈挑盐担”的真实描写,记录了盐民旧时生产的笨重体力劳动历史,接着以“只因穷人呒靠山,挑来挑去烂泥山”一句,提示了盐民饱受苦难的历史根源。最后以“苦卤苦水苦扁担,苦活苦路苦海滩,行行呒没格末苦,两行苦泪拌苦饭”一连串“苦字经”作结束,以此来诉述盐民的苦难历史。此外,《三生弟》《打东沙》《清朝政府真腐败》等歌谣,都是舟山渔民饱受苦难的历史记录。有一首反映抗日战争时期舟山百姓遭受日寇侵略的歌谣叫《做做汽车路》:“做做汽车路,吃吃六谷糊,一不小心打屁股,性命还在司令部”,这类歌谣,至今还在舟山上了年纪的老人中流传,反映了舟山百姓不会忘记那个历史年代的苦难和屈辱情景。
以上说的航海知识、生产知识、鱼类知识、历史知识,当然还有气象知识、生活知识等等,这都反映了舟山渔歌的地域性、知识性特点。这些歌谣,大多采用“借景抒情,咏物言志”的比兴手法,实中有夸张,虚中见真情,深入浅出,词简意赅,寓理于乐,雅俗共赏。渔民通过传唱歌谣,陶冶情操,传播知识,锻炼毅力。
五、舟山谚语的海洋属性和科学哲理
舟山谚语,是舟山海洋文化的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独具口语化、地方化特点的舟山渔业谚语和气象谚语,语句简炼,艺术性强,是舟山渔民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其中有许多谚语成为人们指导生产、观天测海的传世经典,成为人们驾驭海洋、掌握天象的一种本领。诸如“上山靠健,落洋靠韧”“北洋潮急,南洋礁多”“老大好做,西堠门难过”“浪叫有礁,鸟叫山到”等谚语,都是渔民海洋航行中的经验之谈。有的气象谚语至今还是人们自测气候天象的一种简便方法,诸如“蜻蜓成群绕天空,勿过三日雨蒙蒙”“蜜蜂出巢天放晴,鸡不入窝雨来临”“缸爿(海鸥)飞进岙,大水漫上灶”“缸穿裙、雨来临”等等,这些以物候来预侧气象的谚语,在旧时缺乏现代科学手段的渔村,是一种朴素而又含有一定科学道理的经验总结。
渔业谚语  各种生物,都必须生活在与它本身生理机能相适应的环境里,才能成长、繁育。各种鱼类的生理机能不同,在各个不同的生活阶段,又各有不同的环境要求,为了满足其生理上的需要,追求适合其不同的生活环境,而引起的一种带有规律性的群体移动,这就叫“鱼类迴游规律”。而且,这种迴游规律又有“产卵迴游”“索饵迴游”“季节迴游(亦称适温迴游或越冬迴游)”“成育迴游”等不同类型的规律。这种迴游规律又都有其一定的周期性,每年总是循着基本相同的时间、水层、路线而移动。渔民在长年累月的捕捞实践中,掌握了这种迴游规律,适时地出海捕捞,而且把这种规律总结成简明扼要的谚语,世代相传,成为一种“捕鱼经”。比如说,小黄鱼是一种暖水性近海迴游鱼类,平常散栖于水色澄清、水深20-40拓的海区下层,直到春分前后,才开始集群进入近海渔场产卵,而且一般都是从南而北依次起发,在产卵期间会发出叫声,谷雨前后发得最旺,直到立夏前后产卵完毕,又迴游去外海。所以渔民就有“春分起叫攻南头”“清明叫,谷雨跳”“正月抲鱼闹花灯,二月抲鱼步步紧,三月抲鱼迎旺风”“岸上桃花开,南洋旺风动”“癞司(蛤蟆)跳,黄鱼叫”“夜里田板叫(指青蛙叫),日里洋地闹”等谚语。渔民还从节气迟早和水温寒暖,来判断鱼发的好坏,比如说,小黄鱼一般在清明前后是旺发期,但是,小黄鱼是一种暖水迴游鱼类,天气暖得早,平均气温高,鱼发就有希望比较好,因此渔民中又有了“二月清明鱼似草,三月清明鱼似宝”“二月清明鱼迭街,三月清明断鱼卖”等谚语,意思是说,清明在二月份,天暖得早,鱼发得好,捕的鱼多得象草一样迭满街;如果是清明节在三月里,捕点春鱼就象宝贝一样,街上“断鱼卖”。说明天气暖得迟,鱼发也差。还有大黄鱼,一般是在立夏前后开始进入近海集群产卵,直到夏至结束,所以又有“大黄鱼勿叫,小满水勿旺”“落洋夏至鱼满舱,上洋夏至呒鱼鲞”“下五立夏捕小满”“洋生花开黄鱼来”“山景好(天时暖)渔汛好,大麦黄、渔汛旺”“大麦杆,鱼眠床、麦杆收起好晒鲞”,这都说明到了“洋生花开”“大麦黄”“山景好”的季节和气温,就是大黄鱼旺发的先兆。还有一些谚语是反映风向、潮流与大黄鱼鱼发的关系,诸如:“东风摧潮是鱼叉,西风阻潮鱼扫光”“春雷勿离山顶,大黄鱼勿离滩边”“一潮夜东涨,高产有指望”“日叫西水,夜叫东水,亮水尾巴暗水头”“十二、十三喜上洋,十八、十九鱼满舱”“二十、下五潮未下,初八、廿三有鱼抲”,“十一、廿六鱼啼潮,十二、廿七双船摇”“鱼叫随潮,产量必定高”“九头十三腔,叫煞也勿上网”“北水报口夜东涨,早落水时喂喂响”,如此之类谚语,都是渔民根据鱼体生理状态和它的迴游规律,以及当时潮流涨落情况,经过长期生产实践所总结出来的捕捞经验。而且,许多用于谚语中的专用名词,也都是渔民自己根据实践经验而创造出来的。诸如:每月初五、二十以后的三、四天,潮流逐日减弱,涨落的幅度也逐日减小,把这个时间的潮水称作“下五”潮水,把夹在大潮汛前的十二、十三、廿六、廿七间的夏至节,称作“上洋夏至”,又把夹在大潮汛后的初五、初六,廿一、廿二间的夏至节,称作“落洋夏至”;把立春在春节前叫“短春”,而把春节后的立春叫作“长春”,把鱼叫称作“报口”,把月初水抲鱼称作“暗水”,把月半水抲鱼叫作“亮水”,如此等等专用名词,在舟山鱼谚中很多,这也都说明了它的地方特色之浓郁。
除此之外,还有捕墨鱼的“火照板舟曾,乌贼坐等”“立夏上山,小满生蛋”“立夏打一暴,乌贼抛老锚”“立夏连日东南风,墨鱼匆匆入山中”“北边生,南边养,回到北边来剖鲞”“正月十四夜亮,乌贼摆个样,正月十四夜暗,乌贼爬满磡”“雨多乌贼多,落雨乌贼旺”“起水乌贼撞滩潢,潮水乌贼摆个样”“细雨绵绵,一网两船”。到了冬天捕带鱼,又有“小雪小抲,大雪大抲”“白鳞多,绿头涌”“带鱼要捕两头红”“带鱼七十二杠(帮)半,勿到沙水抲勿完”“带鱼两头尖,勿离海礁沿,要吃鲜带鱼,还在浪岗面”“霜白带鱼涌”等有关捕带鱼的鱼谚。还有“黄鱼看子(卵),鲳鱼看鳞”“五月十三鳓鱼会,日里勿会夜里会”“鳓鱼呒肚肠,一夜能游七爿洋”“毛常渔场勿用拣,勿是流盖就是礁边”“海蜇未到,红水先来”“鱼随潮,蟹随暴”,“舱板用脚蹬,海蜒会打滚”等各种杂鱼的迴游、产卵、捕捞谚语,都有各不相同的特性,都是渔民积千百年捕捞经验而汇集起来的精彩语言。如今虽然随着渔场、海况和水产资源的变迁,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达,许多谚语已经渐渐淡出时世,但它作为一种极富地域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民间口头文学,仍然具有历史价值,值得后人传承和研究。
气象谚语  舟山的地理位置在北纬29°32’至31°04’,东径121°30’至123°25’。整个群岛,地处海洋,又近大陆,属于北亚热带南缘季风海洋性气候。她与纬度相近的沿海内陆气候有着明显不同之处。据专家研究证实,陆地和海洋虽然同样在阳光下照射,但是土壤的温度升高了5度,海水的温度才升高1度;反过来,土壤温度下降了5度,海水温度也只下降1度。这一科学道理告诉人们:陆地受热容易,散热也容易;海洋受热缓慢,散热也缓慢。正因为这样,大陆上有许多地区与舟山虽在同一纬度上,但舟山的冬天却比它们暖和,最冷月平均气温也不低于摄氏4度;而夏天则比较凉快,最热月平均气温也只有摄氏30度。冬天难得见到冰天雪地,夏天也不觉得闷热难受。古人说舟山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花无断季”的极乐世界,这虽然有点夸张,但它也确实赞美了舟山冬暖夏凉、四季如春的海洋性气候特点。
舟山,每一座岛屿四周都被海水包围着,一望无际的大海,对气候有着良好的调节作用,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由于它处于海洋之中,海面平滑,空气流动在海面上的摩擦力比大陆上小得多,所以海上风力也就要比大陆上大得多。据有关的气象资料考查,舟山地区全年平均在5级以上大风的日子有128天,即每3天当中就有一天要刮大风。因此,多风又是舟山气候的一个特点。多风对大陆居民来说,自然是可怕的事,但对舟山人的生产和生活来说,只要风力不超过七级以上,倒是十分难得的。舟山人有句谚语,叫做“有风走一天,无风走一年”。因为过去舟山人海上交通、捕鱼都用帆船,而帆船航行,全凭风潮推进。人们乘帆船从宁波到舟山,如果是风好潮顺,不用半天就可到达;如果风潮不顺,航时就难以计算了。没有风,或风潮不顺,虽然也可摇橹行进,但是,摇橹毕竟不如借风力来得快,有谚语说“千摇万摇,勿如风篷直腰”,这说明风对海岛人民的生产、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即便是遇到风向与航行目标相反的“兜风”“逆风”,富有海洋生活经验的舟山渔民照样可以借风“调向”,侧风航行,把航线驶成“之”字形,这叫“船上一张篷,能驶八面风”,“央央猛猛搭半篷,驶开驶拢半边风。”
还有许多预测风暴的谚语,如“大风未到海先知”“风水未到浪头滚”“南风出西潮,一定要打暴”“沙洋老龙叫,夏作风水冬打暴”“东风吹过更,雨在门外张”“一日南风一日暴,二日南风二日暴,三日南风猛虎暴”,等等,这些都是渔民在实践中摸索出的经验。
另外,多雾也是舟山气候中的一个特点。舟山地区几乎每年每月都会有雾,尤其是在四、五月间,更是个多雾季节。舟山人说:“大雾雾山头,老鼠拖黄牛”。而且,舟山的海雾范围广,浓度大,能见度很低,有时真是“伸手不见五指”。春天的雾持续时间特别长、一般在早晨起雾,总要到上午八、九点钟才能渐渐散去,甚至整天弥雾不散。据记载,嵊泗县在1967年曾经遇到过18天大雾不散的天气。遇到这种天气,人们站在海岛上,四周一片茫茫雾海,真象神话中的“仙境”一般。普陀山十二景之一的“茶山宿雾”,就是借了雾的魅力而吸引着无数游人。雾还是刮风下雨的一种预兆,有谚曰:“早上落地雾,放心洗衣裤”“重雾三日有大雨”“今朝雾,明朝雾,一连三朝雾,西风随屁股”“春雾雨,夏雾日,秋雾风,冬雾雪”。多雾对航海和人们生活虽然会带来诸多不便,但是,对海岛上的某种植物生长倒是颇有益处的,舟山大麦历来是以虫害少、质量好而成为酿造青岛啤酒的上等原料,据说,其中的一个奥秘,就是因为春雾对大麦孕穗期起到了神秘的作用。多雾对茶叶生长也颇有利,产于黄杨尖、佛顶山的茶叶因受云雾作用,味醇气香,称为“云雾茶”,特别受人欢迎。
多风、多雾,确实会给人们带来灾害,尤其是遇到七级以上大风或终日不散的雾海,往往给人们造成麻烦,海上船只触礁、搁浅、翻船或互相撞碰等事故,大多发生在这种多风多雾的天气里。夏秋之交的台风,更会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威胁。如何对付这种灾害性天气呢?长期生活在海岛上的人们,凭着多年抗灾斗争的经验,已经摸透了海岛天气和气候变化的规律性,掌握了许多观天测海的土办法,他们按这些规律和办法编成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易记易传的“气象谚语”,世代相传,成为战天斗海的“韬略”。如“春天发东风,何必问天公”“雨注东风不拢洋,挫转西风叫爹娘”等,说明春天如发偏东风,必要下雨;如果东风又夹大雨,天气将要刮西北大风。一旦遇到这种天气,渔船就要及时回港避风,以免造成损失。还有“西边黑云高,必定有风暴”“三日雾朦朦,必定起狂风”等等,这都是渔民在和大自然斗争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他们凭着这些经验,避免和减少了许多灾害性天气可能带来的损失。
还有一种“潮水歌诀”,渔民把一个月每天不同的潮水涨落时间,编成歌诀唱下来:“初二、十六,早北夜北”(意为早晚两头都是北水),“初二、十六昼过平,潮水落出吃点心”“初三、十七,潮涨日头直”“初四、十八起更爬”“初五、二十,早夜落半潮”“初八、廿三早夜平”“初九、廿四,早夜南水”“初十、廿五昼着底”(意为中午时潮水落得最低,可见到底泥),“十八、九,坐灯守”“二十盛盛,月上二更”“廿一难算,月上二更半”“廿五、六,潮上早饭熟”“廿七、十二鸡啼张,涨到滩头大天亮”“廿九、十四,日落西山夜南水”。渔民就全凭自己的经验之谈,掌握和测定潮水涨落时辰,从古到今,世代相传,这种测定方式不仅简便易懂,而且时辰基本准确,适用范围也比较广。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通讯设备的发展,人们抗灾斗争的手段越来越高明了。如今,舟山本岛设置了具有现代化设备的广播电台和气象台,大小岛屿普遍建立了气象哨和广播电视站,渔船安上了收音机、报话机,任凭天气如何变幻,渔民都可以及时防范。人们还运用科学技术手段,试制风力发电,变害为利,造福人类。
六、发掘与抢救舟山民间文学遗产之构想
民间文学作为一种无形的、非物质的历史文化遗产,随着时代的变迁,正在日渐淡出历史舞台,被人们所淡忘。特别是渔业生产工具不断革新,机械化作业方式的推广,捕捞手段和捕捞场地已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曾为人们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民间歌谣和民间谚语已濒临失传。为此,有必要组织力量,再次开展民间口头文学的普查和抢救工作,以使独具海洋特色的舟山民间口头文学得以保存和流传。2003年,省政府为推进文化大省建设,专门制定了2003-2005年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工作方案,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的普查工作,并在此期间每年拨出专款用于优秀民间艺术资源的发掘、保护和民间艺人的培养工作。文化部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也于不久前提出了普查和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要求。我们应该借此机会,采取积极措施,加大舟山民间文学的普查和抢救力度。我们的构想是:
增强抢救意识,制定普查规划  要通过宣传贯彻省政府关于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工作方案,充分认识流传于民间的各种文学艺术、特别是各种无形的非物质的口头传承文学的历史价值,及其在海洋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要着手制定一个民间文学的抢救、普查、保护和整合利用规划。既考虑近期的抢救和普查,又考虑今后的保护和整合利用。要有侧重点,分类保护,分期实施,使舟山民间文学成为建设海洋文化名城的重要资源库,发挥其特有的作用。
组织普查队伍,落实普查任务  要本着分级管理原则,建立健全民间文学资源普查、抢救和保护网络。按照文化部的有关规定,民间文学艺术的搜集、整理工作是各级群艺馆、文化馆(站)的四大任务之一。要从市、县(区)、乡(镇)街道形成三级网络体系,以市群艺馆为龙头,以县(区)文化馆为枢纽,乡(镇)街道文化站为基础,把民间文学艺术资源的发掘、保护、整理工作一级抓一级地有序开展起来。
目前的困难是民间文学人才奇缺。过去喜爱这一工作的民间文学工作者大多年事已高,包括一些民间文学的传人,也都已年老而日渐稀少。年轻人又不大了解这一行。上次“三集成”普查中的许多民间故事讲述者、民间歌谣传唱者,现在已有不少作故。因此,要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培养一批新人,每个文化站要注意培养一批热心民间文艺的年轻人参与到民间文艺队伍中来。同时,要加强宣传力度,积极为民间文学的开发、利用创造平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采录、整理、出版的民间文学三集成,一度成为市领导赠送港台友人的礼品,在港台和海外乡亲中产生过良好影响。在台北舟山同乡会主办的《舟山乡讯》上,曾大量转载三集成中的民间故事、民间歌谣和民间谚语,成为传递乡音、沟通乡情的重要媒介。
开展资源整合,提升自身价值  对于千百年来流传于舟山民间的口头传承文学遗产,进行普查、抢救的目的,在于应用,在于发挥它对建设海洋文化名城的作用。因此,在我们开展普查、抢救的同时,就应该着手研究对它的开发和利用。目前可进行整合、开发、利用的工作有三项:一是整理出版《舟山民间故事集成精选本》,以原来出版过的民间文学三集成为蓝本(包括市、县、区本),从中精选一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充满海洋气息的作品,汇成一册,予以出版,使之成为文化遗产精品传承下去,让年轻一代了解和接受民间文学这一门传统文学艺术。二是编撰一本富有海洋特色和科学哲理的《舟山渔歌渔谚选注》,从现有的集成资料中精选二百首渔歌三百条渔谚,并适当加以选注,汇成一册,予以出版,既利保存资料,又为民间传承。三是组织力量对民间文学作品进行再创作。前几年,剧作家李世庭通过对民间文学中的观音传说进行整合、加工,创作了越剧《观音出世》《观音得道》;已故剧作家周和星和民间文学家金德章也曾合作将民间文学中船眼睛故事整合加工,编创了越剧《海明珠》;还有前几年由市政协文史委组织编撰的《舟山海洋鱼文化》《舟山海洋龙文化》,以及嵊泗县政协文史委编撰的《嵊泗渔业史话》和市民协张坚同志编撰的《普陀山史话》,等等,都是充分利用民间文学的普查成果,经过精心加工和二度创作而形成的新产品,它既是对民间文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又是对开发舟山海洋文化产业的有益贡献。但愿今后有更多此类民间文学的二度创作精品问世。
 



免责声明:本图文及视频内容为智房网用户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智房网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智房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点击进入舟山城市专题 获得更多舟山置业资讯

相关资讯

舟山城市专题

舟山,素有“东海鱼仓”和“祖国渔都”之美称,是全国唯一以群岛设市的地级行政区划,位于我国东南沿海,浙江省舟山群岛,拥有渔业、港口、旅游三大优势。舟山是中国最大的...[舟山城市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