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房网 > 楼市资讯 > 城市文化 > 浙江 > 嘉兴 > 端午民俗节庆文化“嘉兴模式”的价值

端午民俗节庆文化“嘉兴模式”的价值

2015-08-11 16:51:13发布者:网络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但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有关传承和保护端午节庆文化的声浪一浪高过一浪: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传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5年11月);端午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5月);端午节成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2008年);嘉兴端午习俗成为首批浙江省民族传统节日保护基地(2008年6月)并入选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6月);中国端午节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9年9月),成为人类共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首个端午文化研究基地落户嘉兴(2010年6月);嘉兴端午习俗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2011年6月)。
上述这十多年来的世界性端午节庆文化建设的风生水起,使得有着悠久端午民俗活动历史和浓郁江南水乡特质的嘉兴也水涨船高、借梯登高,并通过丰富多彩的官方和民间的端午节庆活动,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取得了不俗的效果。
“嘉兴模式”的提出缘于2013年中国民俗学会和嘉兴端午文化研究基地深入推进端午民俗文化三年合作研究工程的契机,这一是嘉兴市自加压力:既然和中国民俗学会共同建立了中国(嘉兴)端午文化研究基地,就得好好工作结出丰富研究成果;二是体现嘉兴在传承弘扬端午节庆文化方面的实力自信、研究自信,并自觉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总结提炼出中国端午节庆文化的“嘉兴模式”,为端午民俗文化——当今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发扬光大提供中国嘉兴的“样本”;三是通过对端午民俗文化的深入研究探讨,进一步推动扩大和提升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的影响力、发展力和美誉度。
端午节庆文化是浩瀚的民俗节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端午节庆文化,各地都在呈现,“嘉兴模式”如何同中求异并具备“样本”的推广价值?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有个长期的积累和发展的过程。其中,特别要关注和研究“嘉兴模式”的价值(自信、推进、发展)。
一、自信:“过端午,到嘉兴”
——这阶段,嘉兴市提出了画龙点睛的“口号”,展示了党委政府在“主导”举办民俗文化节,初步解决了民众是节日主体的问题,明确了根本问题是必须为民服务。
2007年、2008年,嘉兴市举办的“江南文化节”已明显突出了端午民俗文化的内涵。如歌舞表演、端午献宝台(端午文化习俗相关物品征集和鉴赏、嘉兴市民间剪纸艺术精品联展)、传统美食节(端午传统食品)、载歌载舞贺端午(嘉兴地方特色的民间民俗文艺展示活动、民间文艺演出)、走进月河品端午、传统美食汇端午等展示展演;江南龙舟邀请赛、裹粽大赛(家庭裹粽对抗赛、儿童裹粽趣味赛和老外裹粽友谊赛)、南湖竞渡闹端午(“五芳斋杯”江南龙舟邀请赛)、巧手裹粽庆端午(儿童裹粽趣味赛、家庭裹粽对抗赛、老外裹粽友谊赛)等竞技比赛;征文讲座迎端午(“嘉兴端午民俗考”讲座)等学术交流活动。
2009年以来,嘉兴市更是突出了端午节庆文化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意义,在之前已连续多年举办多届“江南文化节”的基础上,开始每年举办“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并成为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民俗节庆活动。
2009至2010年,嘉兴市连续两年端午民俗文化节的主题是“过端午、到嘉兴”。首先,主题就是口号、就是灵魂。这口号,画龙点睛,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其次,这口号体现了嘉兴市、嘉兴人的自信和自豪,并且自信地把自己摆到研究对象的位置,体现了嘉兴开放、开阔的胸怀:让大家来品头论足,这是一种诚意。乌丙安说有不少人在嘉兴过了好多次端午节,成了“吃货”,各地都在吃“嘉兴味道”(粽子),这是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嘉兴模式”?此外,与“过端午、到嘉兴”口号匹配的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既体现了党委政府在“主导”举办民俗文化节,初步解决了民众是节日主体的问题,明确了根本问题是必须为民服务,又体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
2009至2010年的端午民俗节庆活动,由10项主体活动和22项群众性活动组成。其特点是“三个突出”。一是突出展示展演:如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开幕式、端午民俗表演大巡游、“端午——我们的节日”教育实践活动、“端午宝宝”选秀活动、马家浜文化博物馆开工典礼、“过端午、到嘉兴”旅游活动和文艺晚会、中国嘉兴端午祭(伍相祭、神龙祭)、“欢乐端午、健康嘉兴”全民大行动等;二是突出竞技比赛:2009全国龙舟赛和中国第三届大学生龙舟锦标赛、南湖踏白船比赛、市民裹粽大赛、社区香囊制作比赛、端午美食大赛和端午农民画创作展示活动、端午诗歌朗诵会、民俗歌会、中华端午民俗文化摄影大赛、端午民俗作品创作大赛和端午习俗民间故事征集大赛、端午民俗文化诗词创作吟诵大赛、书法大赛、端午农民画创作全国邀请赛等;三是突出学术交流:如2009中国民俗文化当代传承论坛(中国·嘉兴)、2010中国端午习俗国际学术研讨会(嘉兴)等。
二、推进:“嘉兴端午,中国味道”
——这阶段,围绕如何真正实现“政府主导过硬、社会参与最佳、人人都是保护非遗的主人和受益者”的目标,从而把文化变成“自觉性”以及“从民”等方面进行了“形而上”的实践探索和初步研究,特别关注民众的“自组织性”和民俗节庆文化的民族性、本土性、现代性的有机结合(如过节的形势、形式、行为和现代的联系)。
2011至2015年,这连续五年的“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的主题都是“嘉兴端午,中国味道”。从2009至2010年“过端午、到嘉兴”到之后的“嘉兴端午,中国味道”,主题的深化也意味着“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的不断发展。但这不单是主题的深化,实质上体现了境界的提升,彰显了政府主导下的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作为。其主要作为有三方面:
一是“展示展演”(26项)和“竞技比赛”(25项)仍是主打,而且其受欢迎趋势说明在未来还会一直持续下去。民俗活动的丰富性和展示活动的多样性,有助于社会各界和民众参与热情的提高和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旅客观摩和参与,并延伸节庆活动的触角和领域,同时也是考量节庆活动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此外,“展示展演”和“竞技比赛”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如体育竞技是嘉兴端午节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龙舟赛、踏白船比赛和掼牛争霸赛等全国性赛事已连续举办多届,观赏性较强并受民众欢迎。竞技类别也在逐年增加,竞技场所则从河面扩展到了地面。裹粽大赛、香囊制作大赛等参与性高、地域性强的比赛项目基本是每年的保留项目。再者,文艺形式的原创活动如全国端午摄影大赛、端午农民画创作全国邀请赛和“漫画端午”全国漫画创作大赛等全国性创作不仅展示了端午民俗节庆活动的艺术魅力,而且用艺术形式挖掘和积累了全国和嘉兴本土的端午文化资源。
二是“学术交流”在这五年的端午民俗文化节里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每年都有田野调查、实地调研和学术交流,如2011年的端午习俗国际学术研讨会(嘉兴)、2012年的《中国端午节》丛书编纂中期报告会和嘉兴市国际友城文化论坛、2013年的《中国端午节》系列丛书首发式、2014年的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研讨会等,并和中国民俗学会共同组建了中国端午文化网、汇编了中国端午文化系列研究成果。特别是2015年6月由中国民俗学会和嘉兴市共同举办的“二十一世纪民俗节庆文化发展及‘嘉兴模式’探索”国际学术研讨会进一步聚焦了嘉兴的端午民俗节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重点是旨在推进中国节庆民俗学的发展和以端午民俗文化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乌丙安、贺学君、赵宗福、叶涛、刘晓峰等一批国内外民俗学专家再次莅临嘉兴,集中围绕“二十一世纪民俗节庆文化发展”主题并初步对“嘉兴模式”进行了由点及面、旁征博引的建设性的探讨和研究。这说明,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的影响力已由感性认识逐步向理性认识发展,并彰显了集国内民俗学专家之智的显著效果,甚至还得到了国际民俗学专家的大力支持。
三是端午节庆“经贸洽谈”活动逐步繁荣,尤以2012至2014年三年为甚,展示了端午节庆文化产业化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机遇以及文化与经济发展的有机融合。各种创意博览会、科技人才项目对接活动等在端午节庆期间纷纷亮相,不仅带动了旅游经济,还带动了关联产业的发展。当然,繁荣的背后,也在提醒我们要时刻警惕以防止传统节日被过分商业化而失去其本真性,坚决不能让过分商业化的行为、经济**位的思想主导了文化前进的方向。一旦文化被商业、经济奴役,就会沦为获取经济利益的一种手段,后果将十分可悲。
三、发展:“中国端午,嘉兴味道”
——下一步,“嘉兴模式”可复制的和不可复制的部分在哪?世界不少地方、我国东西南北中过节各有不同,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如何彰显更大影响力?当地的文化资源、新兴文化节庆活动如何在政府主导下更好地“惠民”?
端午民俗文化已进入世界非遗代表作名录,探讨中国端午民俗节庆文化的“嘉兴模式”很有必要,而且嘉兴市已连续多年坚持不懈地进行了“最佳实践”、“最佳保护模式”的探索。这一是贯彻落实我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针的实践必须和理性必然。我国是第六个世界非遗保护的签约国,必须遵循国际公约。乌丙安等一大批民俗学专家强烈呼吁:仅一个端午民俗文化节是不够的。只要是民俗文化节,就要考虑到整体的保护。明确“急需保护”,并能实践“国际援助”。按照这个共识,“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的发展前景以及“嘉兴模式”的应运而生可谓是机遇和挑战并存。具体来说,以下三个方面尤需大力破题和切实解决难题:
一是“嘉兴味道”如何真正成为代表性的“中国味道”抑或“中国端午,嘉兴味道”真正被全国认可?目前,世界不少地方和全国东西南北中的民众都在过端午节,而且很多地方都有政府和民间举办的相关节庆活动,嘉兴需要乘势而上、乘胜追击并脱颖而出为全国所称道。端午节并非粽子节,端午节并非就是吃粽子。“端午民俗文化节”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全民项目,体现政府的惠民力度和传承、保护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心、力度和“主导”的水平,同时又反映社会各界和民众“自发”、“自觉”的参与力度和价值追求以及精神家园的构建。“嘉兴模式”的全国可复制性和不可复制的部分在哪(可操作性的经验,特别是政府和民众的关系等)?必须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特别是民族性、本土性、现代性的结合实现得如何,尤为值得关注和探索实践并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是如何切实落实“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针?特别是当地的文化资源、新兴文化节庆活动如何在政府主导下得到更好发挥?目前,全国各地有三种类型的“政府主导”:1.不作为类型。2.政府主办型,但和民间隔离,各过各的节。3.党委政府主导办民俗文化节,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这可算是“嘉兴模式”的典型特点,至少已经过了七年多的考验。其中,强调民间化,好似明清两代政府的“与民同乐”。政府主导、支持、支撑,社会各界参与,特别是鼓动、鼓励民间参与。如何把节日真正还给人民?如何体现“人人都是保护非遗的主人”?嘉兴的这个“模式”已有了很有效的实践探索和初步的研究积累,下一步的重点是:理念要更明确,思路要再调整,力度要再加强,尤其要从更好为民服务、还节于民角度,进一步推动民间力量的广泛参与和全民参与,而不是仅仅办一个节。政府主导,必须民众是主体(在节日文化的保护、享受等方面)。社会参与方面,嘉兴和中国民俗学会(中国人文学会里唯一在联合国挂号的监审组织)要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彰显中国(嘉兴)端午文化研究基地的独特魅力。同时,要加强和文化企业的合作,注重挖掘和发挥老字号的作用。此外,要进一步发动、吸引各种类型的社团都来积极参与。通过不断探索,真正实现政府主导过硬、社会参与最佳、人人都是非遗保护者和受益者的中国端午民俗文化建设的“嘉兴模式”。
三是如何通过“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这个大平台推动政府和社会对于民俗文化的整体保护?探索非遗保护的“最佳实践”,使之成为人类文化“最佳保护模式”,仅有一个端午民俗文化节是不够的(乌丙安语)。对之,围绕“保护成果,全民共享”这个普适性的全世界认可的内涵要求,“嘉兴模式”可以不断延展探索领域。不仅是针对五月五(端午),还可围绕正月正(春节)、二月二(龙抬头)、九月九(重阳节)等重点传统节日文化展开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尤其要对民众的“自组织性”和文化的“自觉性”及其“从民性”予以研究,因为文化生命力的所在和延续都依赖民众的认可与传承。



免责声明:本图文及视频内容为智房网用户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智房网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智房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点击进入嘉兴城市专题 获得更多嘉兴置业资讯

嘉兴城市专题

嘉兴市境地处太湖流域,水乡泽国,为古越人聚居地。春秋时地跨吴越,史称“吴头越尾”,因此兼有吴“泰伯辞让之遗风”与越“夏禹勤俭之余习”。楚并越后,又接受了百余年楚...[嘉兴城市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