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民俗

2010-03-12 17:01:12发布者:网络

一、饮食
    海口居民饮食,主食为大米。20世纪70年代前,多数居民夏天吃稀饭,冬天吃干饭。辅食有番薯、大薯、毛薯、芋头、木薯和豆类以及面制品等。70年代后多为日吃三餐,丰俭有别。过年家家备鱼和芹菜,表示年年有余,象征勤劳致富。因为粉丝则是白而长,寓意全家长寿,活到胡子银白修长。海南粉、抱罗粉等风味小吃深受居民喜爱,其中海南粉为海口本土风味小吃。居民做菜煲汤讲究季节,区分食物的冷、热特性。海南气候炎热,故形成“饭前先喝汤”的饮食习惯。海口人有喝茶习惯,“老爸茶”(大众茶的别称)在居民生活中占重要地位。在节假日和工作之余,不论早晚,亲朋好友共进茶店,沏上一壶老爸茶,叫上一二件糕点或其他食品,边饮边聊天;海口风味小食凉拌海菜、凉粉(膏)等。
二、服饰
    海口多暑少寒,温度高35C~36C,低则3C~5C,全年气温以25C~3013为多。居民以夏装、秋装为主,款式与其他地方无大差别。
    清末民初,长流人男女服饰相似,上衣剪成两块缝合,均为大襟,右腋下扣纽,无领(裤子为大筒,有头无袋)。姑娘衣边镶有花纹,或以色布缀边,腰间佩带一个小巧玲珑的荷包。妇女皆留长发,编辫盘髻,发鬓常插银钗,披黑长帕,手戴玉镯或十三鳞镯,耳挂铜(银)坠。渔民妇女常在肩头至胸部衬一块颜色鲜艳的彩料。蛋民妇女衣服紧身,上衣大襟右扣,常用一块颜色鲜艳的布料衬于肩头袖筒之上,发鬓常插银钗,手戴玉石、玳瑁镯。
    解放前,男子多穿粗布对襟唐装,上衣4个口袋,下大上小对称;裤子为粗布大筒,灰、蓝、黑、白蓝等色。妇女为大襟衣扣于右侧腋下,尚蓝、黑色。人们多光足,夜晚或雨天多穿木屐。少女留对辫,辫尾以彩绸扎蝴蝶结,留海如梳;中青年妇女多剪时髦短发, 自然朴素;老妇编独辫,盘高髻于脑勺。民国年间;,有身份的男士穿西装,学生有学生装;有钱人家小姐云鬃金钗,戴金项链和戒指。一般妇女多戴竹笠,或披方巾,节日、喜庆、访亲、看戏,手戴玉镯,耳挂金、银环为饰。
    解放初期,郊区农民衣着无大变化,市区流行新时装,有中山装,苏式女装等。六七十年代,中青年人穿干部装、军装和工作服,颜色多为蓝、黑、灰、绿色。80年代,海口人的服饰多样化、时髦化,男着西装、女穿裙子十分普遍。少男少女、青年男女的服装色调、款式丰富多彩。中青年男女戴金戒子、金项链等,老年女人爱戴金耳环和玉镯等。
三、居住
    清末民初海口民居房屋矮小,房屋结构多为一室两房,木柱架子。柱之大者圆径尺。中两行镶木板,房屋四墙多用火山石加泥砌成。富者外墙批石灰,室内木构件以石梓木、菠萝蜜木为上,胭脂木、海棠木次之。
    房屋格式以厅堂居正,左右为卧室。全屋顶瓦,垄为单数,如35垄瓦顶的房屋,分为中堂13垄,两卧房各11垄;41垄瓦的房屋,分为中堂。15垄,两卧房各13垄。房屋矮小,两房正面设小窗。中堂后墙上端设神龛,安放神像和祖先牌位。有钱人家院子有二进,中间有天井,两侧有厢房。市民普遍在厅门左墙檐下有“敬天香”三字,用以祀天帝;厅堂内供桌下设“土神”。
    民国初,海口拆城扩建街道之后,临街为骑楼。小巷角落仍为平房。郊区乡村无变化,瓦屋、草房兼有。
    解放后,看风水建房的习俗渐被破除,低矮平房逐渐减少,楼房逐渐增加。80年代开始,许多先富起来的居民都建起了小洋楼,干部职工住房也有了明显改善,市郊区农民也告别了往日的草房,住上了瓦房、小洋楼。
    蛋民以捕捞为业,长年居住船上。民国初年,部分蛋民,在海口白沙门岸上定居的房屋简陋,.俗称“白鸽寮”。寮上层住人,下面临水,便于出海捕鱼。解放后,岸上定居人数增加,房屋为瓦房,但作为厨房、猪舍、厕所用的“白鸽寮”仍然存在。
四、出行
    解放前,由于交通条件落后,老百姓出入靠步行,有钱人坐轿。50年代,单车取代轿子。海口至府城、海口至秀英的市内公共汽车开通,方便市民往来,但仍以自行车为主。70年代初期,机动二轮、三轮摩托车投人市内客运。80年代初,在市区出入仍以公共汽车、机动三轮车为主。1985年开始出现小汽车载客。1988年建省后, “的士”(出租车)迅速增加,机动三轮车被禁止载客。90年代,市区道路经过多次改修,中巴、的士、公共汽车来回穿梭,交通十分方便。
五、祈子
    解放前,婚后无子的夫妇采用三种迷信求子。**种求神拜佛,主要跪拜临水夫人和金花娘娘赐子。第二种是吃喜蛋喜果。亲朋邻里如有结婚人家,嫁妆送到男家以后,久不生育的女人就会向主人讨喜蛋或喜果来吃。第三种是偷瓜、送瓜和偷灯。
六、命名
    海口人命名习俗,一般是出生3个月后命“乳名”,也称“小名”。 “乳名”通俗易记,如以男女之别称“亚仔”、 “亚女”的;以排行次序叫“亚三”、“亚四”、或“奸三”、 “ 四”的;有认为“命贱易活,命贵难保”而称“虾仔”、“狗仔”、“猪仔”、“番薯”、“奸猪”、“狗妹”的;也有冠以“亚”、“奸”之俗字,男的取“兴、盛、发、财”,女的取“梅、兰、菊、竹”的。若曾在某位神佛那里求子,由于偶合,后来果然得子的,就以神佛名讳为根据起名,如“关保”(关帝保佑)、“关财”(关帝使他发财)、“金生”(金花娘娘赐生)之类。
    无男孩夫妇常把女儿命名为“引男”、“引舅”、“来男”、“来舅”、“转男”、“转舅”、“翻男”、“翻舅”、“换男”、“换舅”、“兴男”、“兴舅”、“喜男”、“喜舅”、“爱男”、“爱舅”、“春男”、“秋舅”,意即下一胎转生男孩。有的把“男”写作“南”,把“舅”写作“旧”,寓意相同。有的父母,怕孩子难养,从孩子呀呀学语,就教孩子称父亲为“兄”或“哥”,称母亲为“姐”或“嫂”。
七、称呼
    海口习俗子女称祖父为亚公,称祖母为亚婆,称祖父之兄弟为伯公、叔公,称祖父之兄弟妻为伯婆、婶婆。称祖母的兄弟为外伯公、舅公,称祖母的兄弟妻为外伯婆、妗婆。称父为亚爹、亚爸,母叫亚娘、亚妈。称父之兄弟为伯爹、·叔爹,称父之兄弟妻为伯婢、婶 。称母之兄为外伯爹,称母之弟为舅爹。称母之兄妻为外伯婢,称母之弟妻为妗婢。称祖父之姐妹为姆婆、姑婆,称祖父之姐妹夫为姆公、姑公。晚辈称父之姐为姆,称父之妹为姑。称父之姐夫为姆爹,称父之妹夫为姑爹。平辈间谓兄为亚哥,谓弟为老弟。称兄之妻为嫂,称弟之妻为婶。父叫子之妇称新妇,子称已妻为媳妇。子女及婢仆命名,多叫亚某奸某。对亲属长辈自称为子,对外人长辈自称为侬,平辈自称为 、 人。妇谓夫之父母为亚爸、亚妈,对外人则称外家父、外家母。称女婿为郎家。义子叫养仔。饲乳者称乳妈。
    妇女生男育女后,外人很少直呼其名,常以其长男长女名加上“妈”字如:大新妈、秋菊妈;有的用外家地名称呼,如龙岐婆、九村婢、海田姑。
    租居者称为室客。海运者称船人、水手。捕鱼者被称为渔人、渔民。木匠、水泥匠等工人被称为师傅,年高者冠以“老”字,谓老师傅。工人之间多称工友。解放前老师被称为先生,称会计为帐房先生,称店员为伙计,老板称东家,投资合股者被称为坡上东家。在礼节上,一般是自称或称呼下辈时用“名”,称呼上辈时用“字”。
    解放后,普通话逐渐普及,社交称谓与其他地方无大差别。为讲海南话仍按上述称呼。
    五十至七十年代,称工人为师傅,领导按职务各称呼。同事按年龄大小分别称为老某、或小某。80年代后,生意人、企业人被称为老板、经理,女服务员多被称为小姐。
 



免责声明:本图文及视频内容为智房网用户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智房网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智房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点击进入海口城市专题 获得更多海口置业资讯

海口城市专题

海口市,海南省省会。位于北纬19°32′,东经110°10′之间,被誉为十佳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历史文...[海口城市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