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房网 > 楼市资讯 > 城市文化 > 陕西 > 西安 > 西安民间戏曲与乐舞

西安民间戏曲与乐舞

2010-03-16 13:49:00发布者:网络

    西安地区的秦腔又称西安梆子、陕西梆子,历史悠久,流行于陕、甘、青、新、宁等省。
    清末到民国中期,西安民间的秦腔多为自乐班、坐班和各种木偶、皮影、提线戏的表演唱,而专业班社较少。虽也有生旦净丑不同角色,但多是一人兼数角,女角直接扮唱的则极少。民国中期到20世纪50年代,发展了较多的班、社、团、场,并在倡导秦腔革新的风气下,排演了《穷人恨》《血泪仇》《大家喜欢》等新编现代剧。60年代至80年代传统戏被封杀,农村的业余剧团只能演《红灯记》《沙家浜》等革命样板戏。但农村最常见的不是演出成本的大秦腔戏,每年春节时、庙会时,才往往演成本的剧目。平常百姓家过“白事”(丧事)时多要请自乐班、草台班演出。村镇有古会、交易会时也会有秦腔演出。偏避或贫穷的地方就请皮影戏或木偶戏线提戏演出。农闲时节村里人往往会自唱自演秦腔,不为什么卖票挣钱,就是自己喜好和欢乐。发源于西安眉县、户县、周至一带的眉户戏,其腔调婉转迷人,多以英雄、传奇、生活婚配离合的趣闻为剧目内容,不像秦腔多表演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故而为男女老少所喜爱。现代著名曲目有《梁秋燕》《两颗铃》等。皮影戏的人物道具多以生牛皮作干片刻制。刻成的牛皮涂以彩色,戏剧皮影人物由竹签舞动,通过灯光在白幕布上显影。皮影的唱腔多以阿宫、碗碗腔为主,也有采用秦腔的。皮影戏班一般4~7人组成,自行车就可驮走戏箱。多为红白大事或过年、庙会时表演。西安市曾有专业剧团表演皮影戏和木偶戏,乡村民间多是草台班流动演出。旧时西安的曲艺以陕西快板有地域特色。其题材广泛,表演时以敲板为节奏,中间可以加“解说”或散文体的道白。这种形式多活跃在民间,几乎每个村落都有能编能说的快板艺人。临潼县的王老九是著名的快板艺人,西安的曲艺团队也有专说陕西快板的艺人。蓝田县的秧歌唱腔属曲牌体,据统计有26个大调72个小调。演出的曲目有《黑宝打草鞋》《来宝吃面》《蓝桥会》《打补丁》《货郎担》等。旧时几乎村村都有秧歌班社,就地坐下即可演唱,或二人或数人轮唱,成为民众娱乐的地方小曲表演。20世纪80年代西安还出现了一种新曲艺表演“独角戏”。由一人表演动作兼说兼唱,其内容多为生活中趣闻轶事,并吸收了相声中的“包袱”及说学逗唱技巧,用方言快板的节奏韵味又说又唱带动作,一时吸引了大批观众。西安地区民间的戏剧、曲艺表演多以民间自行组织的自乐班为活动主体。一般情况下不搭台、不化装,简单方便,能适应民间多样化的需求。20世纪50年代前几乎各地村落都有自乐班,临潼、蓝田、高陵等地更为普遍。如高陵县有340个村落,大村80个,自乐班就有100多个。西安民间舞蹈除锣鼓队列表演、旱船表演、霸王鞭表演等外,周至县的“牛虎斗”较为有名。表演由二人披毛皮衣罩,模仿牛虎相斗的动作。虎有“四大势”、“八小势”、“二十四个平阳势”等套路动作。牛有“望月”、“趔叉”、“舔背”、“吃草”、“挖耳”等动作。这一舞蹈多次到西安和北京演出并获奖。流行于城区和郊县乡间的西安古乐(也称长安古乐)有音乐“古化石”的称号。记谱用唐代《燕乐半字谱》,与宋代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记谱基本相同。乐曲被认为有唐、宋音乐传统和特色。
    旧时西安的古乐社有十八家之多,如城里的广仁寺、西仓、城隍庙、迎祥观、马神庙巷、显密寺、大吉昌、东仓、北池头等。郊县有何家营、南集贤、揪树庙、田家村、全家岭、皇甫村、白道峪等。这些古乐社多以祈雨、斗乐、朝山进香时表演为主,不参与婚丧嫁娶寿诞演出活动。20世纪后期在发展旅游业需求下,西安古乐的表演团体增加,表演活动增多。表演时还添加了服装模特儿的动作表演,作为文化产业受到有关部门的关注。



免责声明:本图文及视频内容为智房网用户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智房网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智房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点击进入西安城市专题 获得更多西安置业资讯

西安城市专题

西安,古称长安,又曾称西都、西京、大兴城、京兆城、奉元城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时最久的城市。从奴隶制臻于鼎盛的西周,到封建社会达到巅峰状态的唐王朝,先...[西安城市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