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卖楼讯

华锦云湖境

南太湖总价75万一线湖景住宅

湖州-长兴|10000元/平
400-763-161811558
抢特卖房
正黄和锦府

湖州大学城别墅强势来袭

湖州-吴兴区|10000元/平
400-763-161813267
抢特卖房
荣盛山湖海/御海湾

全国销量领先 稀缺海景资源

阳江-阳西|25万/套
400-763-161888492
抢特卖房
城虢和院

女神节团购活动

宝鸡-陈仓区|3500元/平
400-763-161822792
抢特卖房

全部资讯

大连国际会议中心成为城市新文化地标

本报讯 夜色下,大连首个国家级艺术中心大连国际(000881,股吧)会议中心像一个美丽的“银色贝壳”静卧在海边,变换着银色、橘色、蓝色的色彩,成为大连新的文化地标。昨晚7时15分,体现“文化民生”的一份献给市民的新年礼物在这个“银色贝壳”里上演由市委、市政府主办,市建委、市文广局承办的《美丽大连浪漫之夜庆祝大连国际会议中心落成暨2013新年音乐会》在中心内的大剧院举行,被英国《留声机》杂志评为“世界十大最具影响力”的中国爱乐乐团精彩亮相。 演出前,记者在国际会议中心内看到,许多第一次走进这里的市民

大连市拟建东北亚一流马戏表演中心

  困境本市剧场等设施优势不再 据委员提案,大连市内现有文化设施,特别是演出设施陈旧、落后,不能承接大型剧目和杂技等特殊剧(节)目的演出。 1982年,全市共有各类演出场所72座,其中可容纳千人以上的有50座,文化演出场所居同等城市领先地位,但现在与国内一些城市相比,优势不再。现在,除了人民文化俱乐部在支撑,当年的专业剧场基本都已经改为他用。 大连杂技团1956年曾在火车站前建成一个可容纳2000人的演出大篷,大连杂技由此生根发展。上世界80年代,演出大篷改建为1路公交车站,现为胜利广场,大连杂技从此失去了演出阵地,开始了“漂泊”生涯。 不过,大连杂技近年来发展

沈阳棋盘山的民间传说

据说古时有一个黑龙王和一个白龙王经常在这里观景下棋。 一天,二位龙王在聊天时谈到棋艺,互不服气,便以妻子打赌,大战了三天三夜,不分胜负。正巧,这时黑龙王的妻子来唤黑龙,黑龙一步不慎,全盘失利。白龙王便要拖走黑龙王的妻子,黑龙王妻子执意不从,白龙王就强拉硬拽。 如今,这里的草都是斜长着,据说就是当年白龙拖黑龙妻子留下的痕迹,另外,九龙溪的石头上还清晰地印着黑龙妻子的脚印。后来,黑龙王一气之下掀翻棋盘,用大水冲垮了白龙宫院。此举激怒了玉皇大帝,天上掉下一个火球,将黑龙宫全部烧光。 因此,现在老潭沟内的蛇,无论大小,均为黑色,据说它们都是黑龙王的后代。黑白二龙当年下棋的山便叫作棋盘山。

沈阳民间习俗

沈阳人民从来就有渍菜糊窗的习惯。 清代诗人缪润绂在《沈阳百咏》中就曾描述:"衣捣寒砧女子双,高丽纸白好糊窗。园田菜属秋荪好,趁满西风著几缸。"这一习惯的形成,与沈阳地区气候有关。沈阳受北方冷空气影响,秋季降温快,乍入冬,土壤开始上冻;隆冬,北风、西北风横扫全境,白雪纷飞,积雪长达130多天;寒潮袭来,气温剧降10℃以上,冬季有5个月之久,直到翌年4月土壤才逐渐解冻。在此隆冬季节,人在户外活动困难,蔬菜更难生长。千家万户要在冬季过得暖和舒适,自然早在深秋便忙着把门窗缝糊严,把菜缸渍满。如今人们居住条件改善,冬季也不愁吃不上青菜,而这一民间习俗却仍在流传着。

沈阳面塑

面塑有着久远的历史,早在汉代迎神赛会上的傩舞,便有用面团塑成的鬼怪头部形象。清末民初,有专制大型面塑礼品,如婚庆、祝寿、祭席等的作坊。 沈阳的面塑专家汤林玉俗称"面人汤",子承父业,为沈阳面塑的主要传人。汤林玉的面塑主要以古典小说戏曲中的人物或片断为创作题材,从事面塑创作几十年,作品万余件。

沈阳东北大鼓

东北大鼓是民间艺人在东北民歌、东北小调基础上演化出的一种新的说唱形式,以地域命名,称"奉天大鼓",至清嘉庆、道光年间,成为"东北大鼓"。 东北大鼓具有200多年的历史,从业人员广泛,在东北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

沈阳秧歌

秧歌是流传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的一种民间舞蹈。 沈阳秧歌属东北大秧歌,分高跷、地秧歌两大类。沈阳人酷爱秧歌,他们舞得热烈、舞得豪放、舞得粗犷,令人振奋。如今早晚或节假日的沈阳街头,不仅常有火爆的老年秧歌队表演,还有精品秧歌表演,如"蹉步秧歌"、"灯官秧歌"、少儿高跷和让人耳目一新的"水袖秧歌"、"举顶高跷"等。每年,沈阳都有举办秧歌节,历时五至七天。大型秧歌比赛是秧歌节的主体项目。秧歌节的举办,让外国人更加了解中国,了解沈阳,也让中国和沈阳的秧歌走向世界。

沈阳指画绝活

省级“非遗”项目刘永春指画,在广场上受到热捧。不少市民纷纷拿着当天获得的首日封请他绘上指画,而刘永春来者不拒,释然应允,且不收费。 据了解,刘永春练习指画已经20余年,并创作了众多指画作品。指画又称指头画、手指画、指墨画,画家以手指代替笔墨或者颜料,在画纸或绢上作画。指画源于中国画,形成了独特画风。清初,祖籍铁岭的高其佩将指画创作推向了新的境界,成为中国指画创作的一代宗师。

沈阳传统二人转艺术

二人转草创至今,传说已有300年的历史,起始于清代. 在东北大秧歌的基础上,吸取了河北莲花落唱腔艺术,增加了舞蹈、身段、走场等演变而成,传统二人转唱调以七言、十言为主,说口风趣幽默,做功讲究表演,所以说传统二人转艺术是东北民歌、民间舞蹈、口头文学之精华。

沈阳关氏皮影

关氏皮影是沈阳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布在沈北地区。与辽南复州皮影和辽西凌源皮影相比,沈阳关氏皮影填补了辽北地区皮影艺术的空白。 目前,沈北蒲河学校已经被确定为关氏皮影传承基地。皮影戏已作为教材引入课堂。教师关维颖还组织学生成立了一个“荷尖戏社”,表演的第一个皮影戏《过桥》在区中小学春风艺术大赛上获得一等奖。

大连城市历史

“大连”之地名原本是满语词汇中“嗒淋”一词的译音,其本意是“海滨”或“河岸”之意。俄国人在此地区统治时,沿用清政府官方的满语“海滨”作为该地区的名称;日本人在其统治时,又借用汉语中的“大连”二字来标注满语之音“嗒淋”。故而,才有流传至今的,以“大连”二字作为城市之名的出现和定位。 大连地区至少有17000年的人类活动历史。早在6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发了大连地区。秦汉时期,大连地区属辽东郡辖区。唐朝

大连桃核微雕技艺

桃核微雕技艺是一项源于西汉时代的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桃核微雕源于民间吉祥艺术。因“桃”与“逃”谐音,加之核雕小巧玲珑,方寸之间蕴涵着巨大的艺术空间,因此在民间具有禳灾避邪、吉祥如意的寓意。大连西岗区桃核微雕艺人韩志耀自幼师承家艺,潜心研究数十年,并创作出《核舟记》等作品,桃核微雕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造型生动准确,寓意深刻。 目前,桃核微雕技艺从艺人员少,处于萎缩的趋势。

大连金石滩相亲石的传说

在大连度假区内生活着一种名为“海一篓”的蓝色小鸟,常常落在礁石上“瞿儿瞿儿”的鸣叫。看到它们,人们总会不自觉的想起一个古老而忧伤的故事。 相传,在金石滩南秀园景区,曾经生活着一对相依为命的父女,终日以捕鱼为生。日子虽然清苦,但总算衣食无忧,过的很快乐。 直到有一天,打了一辈子渔的老父亲再也摇不动橹、撒不开网,并落了一身病痛,生活的重担落到了女儿的肩上。女儿年纪青青,因出生那日父亲刚好钓到了满满一篓鱼,便赐名为“一篓”,希冀着每日有一篓鱼,解决全家的生计问题。年青的一篓虽生就一副坚强的性格,但海边“女子

大连工艺绣品

大连工艺绣品有其独特的北方风格和特色,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机绣工艺绣品,一类是抽纱工艺绣品。 机绣工艺绣品保持了传统工艺外.吸取了现代艺术的特点,采用素中带艳,艳中带雅的手法,起到了色彩明,用色好的效果。利用复杂多变的线色,采用由深及浅、由里及表,层次分明,变化多样的手法绣出了立体感强,色彩丰富的图案,给人以真的感觉。抽纱工艺绣品的特点是用料考究,针法绝妙,融古代绘画风格和国外造型艺术于一体,具有艺术感染力。其它如刁绣、垫底绣和各种抽丝工艺以及扣空锁绣等各种手法与技巧都是十分别致,匠心独运。大连工艺绣品,近几十年来畅销国内外,声誉卓著。

大连复州湾的婚姻习俗

建国前,复州汉族的婚姻习俗,基本上是按照古代“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之法做的。订婚和结婚的过程是这样的,男方老人看好谁家的姑娘,不管大小,就请媒人到女方家里去提亲(即纳采),了解姑娘的名字和她的生年月日(即问名),女方同意联姻,就要提出聘礼,男方同意后,就选择良辰吉日(即纳吉),男方的父亲或叔父等亲人,在媒人的陪同下,带着约一尺长五寸高的红色龙匣,内装用红纸写的男方名字和生年月日,还带部分订亲礼品(如耳环、衣服等)到女方家里去。吃完午饭后,女方家里的长辈妇女,就领着订婚的姑娘出来拜见未来的公爹或叔父。姑娘在没成亲之前拜见公爹时不叫爹,要称大爷或

大连吹咔乐

吹咔乐,民间又称“咔戏”,在大连地区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吹咔乐,属于民间鼓乐的一门独特技巧,是老艺人用唢呐哨子连接一截一寸半左右的铜管,用手做共鸣箱来演奏的。可以模仿京剧、评剧、梆子、影戏等唱段,也可模仿各种动物及自然界的声响。目前,在大连地区比较有影响的吹咔乐班子有两家,秦家班和于家班。

大连餐饮习俗

大连人大多是山东人的后裔,因此大连菜也属于鲁菜系,以海鲜为主要原料,兼蓄中外之长,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大连的名菜有“红烤全虾”、“清蒸珍壳灯笼鲍鱼”、“通天海参”、“八仙(鲜)过海”、“珍珠海胆”、“清蒸扇贝”、“清蒸加吉鱼”、“五彩雪花扇贝”、“灯笼海参”、“彩蝶虾”、“鱿鱼戏龙螺”、“群鸭抱海参”、&ld

大连长海号子

长海号子是流行在大连长海地区的一种富有海岛特色的劳动号子。长海号子内容丰富,调式各异,是渔民们在从事渔业生活的艰苦劳作中创作产生的,反映了广大渔民乐观主义精神,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古时,因为生产力水平低下,所用的海上船只都是一些小船,开始只有一些拉网小调。清末民初海岛与外界交往日渐增多,贸易量逐渐增大。日伪占领时期,为了支援胶东抗日队伍,需将东北的钢材、粮食、药品运往山东抗日根据地,海上运输更加发达。这一时期,因为使用的船只吨位比较大,操作程序十分复杂,统一号令才能完成,因此这一时期船(渔)民号子的使用处于鼎盛时期。 长海号子分为两类:一类是船民号子,主要是运输船上用的

热门城市